"旆拂西风":旗帜在西风中飘拂,
# 旆:旗帜。
"客应汉星":您应和着汉家的星象吉兆,
# 汉星:一作星汉。银河。
"行参玉节征鞍":持玉节、跨征鞍踏上旅途。
# 玉节:玉制的符节(信物)。,行参:出征的马车。
"缓带轻裘":他身着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
"争看盛世衣冠":众人争着看这盛世的风采。
"吟倦西湖风月":吟诗作赋已厌倦西湖的风月美景,
"去看北塞关山":便去看北塞的关山。
"过离宫禾黍":经过离宫遗址长满禾黍,
# 离宫:指沦陷区汴京的宫殿。
"故叠烟尘":旧日的营垒笼罩着烟尘,
# 故叠烟尘:指金国入侵北宋时战乱的遗迹。
"有泪应弹":应该会伤心落泪。
"文章俊伟":他的文章俊伟不凡,
"颖露囊锋":才华初露就像锥尖透过布袋,
# 锋:一作锥。,露:充分显现。
"名动万里呼韩":名声传到万里之外,让匈奴呼韩邪单于都听闻。
"知素有、":人们都知道他向来都有、
"平戎手段":平定戎狄的手段,
"小试何难":小小尝试一下又有什么困难。
"情寄吴梅香冷":他的情思寄托在吴地梅花清冷的香气中,
"梦随陇雁霜寒":梦魂随着陇地的雁群在寒霜中飞翔。
"立勋未晚":建立功勋还不算晚,
"归来依旧":归来后依旧,
"酒社诗坛":可以参加酒社诗坛的聚会。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词人在杭州送别友人史达祖出使金国的场景,体现了友人即将踏上征程的状态,以及沿途可能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大事的关切,对友人能凭借才能有所建树的期望,流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是实写。描绘了在西风中,旌旗飘扬,主人公应召出行,佩戴着玉节,跨上征鞍。他身着轻便的裘衣,衣带宽松,尽显潇洒,众人争看这盛世中出行官员的风采,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出行的场景,是眼前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下片“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为虚写。想象主人公把情感寄托于吴地梅花的清冷香气,梦中追随着陇地秋霜中飞行的大雁,暗示其塞外生活的孤寂。同时又想象自己建立功勋后归来,依旧能在酒社诗坛中逍遥。这些场景都还未发生,属于对未来的想象。整首词通过上下片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情感表达,既展现了主人公当下的情况,又深入挖掘了其内心的情感、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议论:“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中“有泪应弹”直接表达出词人面对这种国家破败景象时应有的情感反应,带有议论得抒发了对国事的悲痛与感慨。“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词人认为友人建立功勋为时未晚,即便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归来后仍可回归诗酒雅集的生活。这里的议论一方面鼓励友人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暗示在平定边疆战乱后,希望能回归到安定、文雅的生活状态,进一步丰富了词的内涵,展现出词人对时局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用典“离宫禾黍”运用了《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黍离》写周大夫行役路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黍稷茂盛,因以伤悼故国颠覆,后世常以“黍离之悲”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这里借此典故描绘故都宫殿长满禾黍,暗示国家的沧桑巨变。“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运用陆凯寄梅与大雁传书典故,陆凯折梅寄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赋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梅花寄托对友人的思念。而大雁传书的典故,常表示传递书信、寄托情思。在词中,“情寄吴梅香冷”,借吴地梅花的清冷香气,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香冷”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梦随陇雁霜寒”,借陇地大雁在霜寒中飞行,暗示自己的梦境也随着大雁去追寻友人,传达出对友人的牵挂。这一化用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旆拂西风,客应汉星,行参玉节征鞍”,点明时令与事由。“旆拂西风”描绘出西风中旌旗猎猎的场景,暗示友人于秋季即将启程。“客应汉星”巧妙运用典故,借人到天河的传说,既表明史达祖“奉使”的身份,又以“八月槎”契合宋金定期互派使节的惯例,寓意此次出使按时往返。“行参玉节征鞍”则表明友人即将加入使节团踏上征程,“参”字精准体现其“陪节”身份。“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聚焦于友人的仪表服饰。“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此句先着墨于仪表服饰。“缓带轻裘”,寥寥四字,便勾勒出主人公风度翩翩、儒雅从容之态,同时也暗示他并非身着正式官服,并非身负官职的正式使者身份。“盛世衣冠”,则尽显上国的威严仪态。南宋虽偏安一隅,然立国已近百年,东南之地维持着一定的繁荣,在作者眼中,称其为“盛世”亦不为过。“争看”二字含义颇丰,不仅描绘出出发时路边行人竞相观望的场景,更蕴含着进入金国境内后,汉族百姓对宋朝深深的思念之情。“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国关山”,此句转而揣摩友人此行的心境。上句契合此前与同社友人吟诗饮酒之事,下句则紧扣当下陪同使节出使金国这一情景。所谓“吟倦”,意即暂且放下在西湖畔吟风弄月的雅兴,转而去领略北国的关山风貌。下句承接上句“吟”字余韵,“看”字之中,理应包含着所见、所感以及由此而生的吟咏,虽字面上有所省略,但此层含义仍可揣摩得出。“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这三句,亦隐约可见“吟”字的贯穿之意。友人此行所经关山路途,涵盖北宋旧日大片疆土,其中包括故都汴京(亦是友人史达祖的故乡),以及早被契丹割占后又为金国承袭的燕云旧地。如此行程,想必会触景生情,感慨落泪。《诗・王风・黍离》序曰:“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黍离》所表达的情感,恰是南宋人的共同心声,亦是这三句词的出处。其中“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更是史达祖《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中“休吟稷穗”句的源头。高、史二人之词在此处不谋而合,这也成为两词唱和关系的有力佐证。上片从友人出使落笔,预想其一路的见闻与感慨,场景转换自然流畅,笔调起伏有致,情感落差较大。南方的繁华与北国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结尾似收未收,既有力地收束上片,又巧妙地引出下片。下片“文章俊伟,颖露囊锋,名动万里呼韩”,以豪迈之语夸赞友人。史达祖虽未通过科举正途入仕,屈居僚吏,却具雄才大略与出众文才。此次陪节使金,恰似囊锥出头,有了展露才华的契机。词人借西汉呼韩邪单于指代金主,用李揆以政事闻名蕃邦、苏辙因兄长苏轼文章为契丹所知等典故,暗示史达祖亦能凭借才华为异国知晓。作为酬赠之作,此语虽有夸张,却也符合当时的表达习惯,足见词人对友人的期许与赞誉。“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则深入揭示友人内藏的谋略。当时李壁出使名为贺金主生辰,实则为伐金摸底。韩侂胄遣亲信史达祖同行,其意图在南宋都城近乎公开秘密,高观国对此想必也有所了解。故而以“平戎手段,小试何难”鼓励友人,此语既贴合出使背景,又表达出对友人才能的信任与期待,如骏马飞驰,激情澎湃,尽显对友人此次使命的信心与鼓舞。然而,激昂之后,“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两句,笔锋一转,节奏放缓,如按辔徐行,含情脉脉。词人想象分别后,虽与友人相隔两地,情谊却紧密相连。借用陆凯寄梅与范晔、梁简文帝诗中雁传书信的典故,表达愿借书信互诉相思。“立勋未晚”,点明友人此时前往边塞建功立业为时不晚,充满鼓励之意。既肯定了友人的能力,相信其定能在边塞有所作为,建立功勋,又传达出一种时不我待却又充满信心的情感,给人以振奋之感。“归来依旧,酒社诗坛”则进一步想象友人功成归来后的情景。“依旧”二字,仿佛让友人的形象在眼前清晰浮现,即使经历塞外的金戈铁马,归来后依然能回归到往昔充满雅趣的生活,与志同道合之人相聚于酒社诗坛,吟诗作赋,享受闲适时光。
下一篇:宋·萧廷之《南乡子·生甲更生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