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huā
·
·
pèi
西
fēng

朝代:宋作者:高观国浏览量:2
pèi
西
fēng
yìng
hàn
xīng
xíng
cān
jié
zhēng
ān
huǎn
dài
qīng
qiú
zhēng
kàn
shèng
shì
guān
yín
juàn
西
fēng
yuè
kàn
běi
sài
guān
shān
guò
gōng
shǔ
dié
yān
chén
yǒu
lèi
yīng
tán
wén
zhāng
jùn
wěi
yǐng
náng
fēng
míng
dòng
wàn
hán
zhī
yǒu
píng
róng
shǒu
duàn
xiǎo
shì
nán
qíng
méi
xiāng
lěng
mèng
suí
lǒng
yàn
shuāng
hán
xūn
wèi
wǎn
guī
lái
jiù
jiǔ
shè
shī
tán

译文

旗帜在西风中飘拂,您应和着汉家的星象吉兆,持玉节、跨征鞍踏上旅途。他身着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众人争着看这盛世的风采。吟诗作赋已厌倦西湖的风月美景,便去看北塞的关山。经过离宫遗址长满禾黍,旧日的营垒笼罩着烟尘,应该会伤心落泪。他的文章俊伟不凡,才华初露就像锥尖透过布袋,名声传到万里之外,让匈奴呼韩邪单于都听闻。人们都知道他向来都有、平定戎狄的手段,小小尝试一下又有什么困难。他的情思寄托在吴地梅花清冷的香气中,梦魂随着陇地的雁群在寒霜中飞翔。建立功勋还不算晚,归来后依旧,可以参加酒社诗坛的聚会。

逐句剖析

"旆拂西风":旗帜在西风中飘拂,

# 旆:旗帜。

"客应汉星":您应和着汉家的星象吉兆,

# 汉星:一作星汉。银河。

"行参玉节征鞍":持玉节、跨征鞍踏上旅途。

# 玉节:玉制的符节(信物)。,行参:出征的马车。

"缓带轻裘":他身着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

"争看盛世衣冠":众人争着看这盛世的风采。

"吟倦西湖风月":吟诗作赋已厌倦西湖的风月美景,

"去看北塞关山":便去看北塞的关山。

"过离宫禾黍":经过离宫遗址长满禾黍,

# 离宫:指沦陷区汴京的宫殿。

"故叠烟尘":旧日的营垒笼罩着烟尘,

# 故叠烟尘:指金国入侵北宋时战乱的遗迹。

"有泪应弹":应该会伤心落泪。

"文章俊伟":他的文章俊伟不凡,

"颖露囊锋":才华初露就像锥尖透过布袋,

# 锋:一作锥。,露:充分显现。

"名动万里呼韩":名声传到万里之外,让匈奴呼韩邪单于都听闻。

"知素有、":人们都知道他向来都有、

"平戎手段":平定戎狄的手段,

"小试何难":小小尝试一下又有什么困难。

"情寄吴梅香冷":他的情思寄托在吴地梅花清冷的香气中,

"梦随陇雁霜寒":梦魂随着陇地的雁群在寒霜中飞翔。

"立勋未晚":建立功勋还不算晚,

"归来依旧":归来后依旧,

"酒社诗坛":可以参加酒社诗坛的聚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中花・旆拂西风》乃南宋词人高观国所作的一首词。词中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上片,词人先以细腻笔触实写送别的具体情景,而后笔锋一转,展开对友人北行途中景象的遐想。其中,“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意象,含蓄地暗引了《诗经・黍离》所蕴含的深沉兴亡之叹,营造出了一种沧桑、悲凉的氛围。下片则转入虚写,着重表达词人对友人才略的高度期许。在此,词人巧妙化用张骞通西域、陆凯寄梅等典故,既赞美友人具备“平戎手段”,有安邦定国的才能,又借此寄寓了自己深厚的家国情怀。全篇自然地将叙事、写景与议论融为一体,通过诗酒酬唱这一场景,把个人的离情别绪与对时局的忧虑紧密交织。如此,生动地展示出南宋时期文人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内心复杂而又深沉的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雨中花・旆拂西风》乃南宋词人高观国所作。这首词并无题序。不过,从词中“行参玉节征鞍”“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以及“归来依旧,酒社诗坛”等词句推测,此词应是在杭州创作,为送别诗社中出使金国的友人所作。而史达祖有一首《龙吟曲》,其题作“陪节欲行留别社友”,《绝妙好词笺》注释称:“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将两首词相互参详,可知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关联。此外,高观国还有《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与《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两篇词作,恰创作于史达祖出使期间(史达祖词题中有“中秋宿真定驿”“九月七日定兴道中”等语)。由此可见,史达祖出行前作词留别包括高观国在内的诗社友人,而高观国亦作词相赠,这一切皆在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词人在杭州送别友人史达祖出使金国的场景,体现了友人即将踏上征程的状态,以及沿途可能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大事的关切,对友人能凭借才能有所建树的期望,流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是实写。描绘了在西风中,旌旗飘扬,主人公应召出行,佩戴着玉节,跨上征鞍。他身着轻便的裘衣,衣带宽松,尽显潇洒,众人争看这盛世中出行官员的风采,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出行的场景,是眼前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下片“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为虚写。想象主人公把情感寄托于吴地梅花的清冷香气,梦中追随着陇地秋霜中飞行的大雁,暗示其塞外生活的孤寂。同时又想象自己建立功勋后归来,依旧能在酒社诗坛中逍遥。这些场景都还未发生,属于对未来的想象。整首词通过上下片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情感表达,既展现了主人公当下的情况,又深入挖掘了其内心的情感、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议论:“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中“有泪应弹”直接表达出词人面对这种国家破败景象时应有的情感反应,带有议论得抒发了对国事的悲痛与感慨。“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词人认为友人建立功勋为时未晚,即便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归来后仍可回归诗酒雅集的生活。这里的议论一方面鼓励友人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暗示在平定边疆战乱后,希望能回归到安定、文雅的生活状态,进一步丰富了词的内涵,展现出词人对时局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用典“离宫禾黍”运用了《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黍离》写周大夫行役路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黍稷茂盛,因以伤悼故国颠覆,后世常以“黍离之悲”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这里借此典故描绘故都宫殿长满禾黍,暗示国家的沧桑巨变。“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运用陆凯寄梅与大雁传书典故,陆凯折梅寄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赋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梅花寄托对友人的思念。而大雁传书的典故,常表示传递书信、寄托情思。在词中,“情寄吴梅香冷”,借吴地梅花的清冷香气,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香冷”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梦随陇雁霜寒”,借陇地大雁在霜寒中飞行,暗示自己的梦境也随着大雁去追寻友人,传达出对友人的牵挂。这一化用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旆拂西风,客应汉星,行参玉节征鞍”,点明时令与事由。“旆拂西风”描绘出西风中旌旗猎猎的场景,暗示友人于秋季即将启程。“客应汉星”巧妙运用典故,借人到天河的传说,既表明史达祖“奉使”的身份,又以“八月槎”契合宋金定期互派使节的惯例,寓意此次出使按时往返。“行参玉节征鞍”则表明友人即将加入使节团踏上征程,“参”字精准体现其“陪节”身份。“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聚焦于友人的仪表服饰。“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此句先着墨于仪表服饰。“缓带轻裘”,寥寥四字,便勾勒出主人公风度翩翩、儒雅从容之态,同时也暗示他并非身着正式官服,并非身负官职的正式使者身份。“盛世衣冠”,则尽显上国的威严仪态。南宋虽偏安一隅,然立国已近百年,东南之地维持着一定的繁荣,在作者眼中,称其为“盛世”亦不为过。“争看”二字含义颇丰,不仅描绘出出发时路边行人竞相观望的场景,更蕴含着进入金国境内后,汉族百姓对宋朝深深的思念之情。“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国关山”,此句转而揣摩友人此行的心境。上句契合此前与同社友人吟诗饮酒之事,下句则紧扣当下陪同使节出使金国这一情景。所谓“吟倦”,意即暂且放下在西湖畔吟风弄月的雅兴,转而去领略北国的关山风貌。下句承接上句“吟”字余韵,“看”字之中,理应包含着所见、所感以及由此而生的吟咏,虽字面上有所省略,但此层含义仍可揣摩得出。“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这三句,亦隐约可见“吟”字的贯穿之意。友人此行所经关山路途,涵盖北宋旧日大片疆土,其中包括故都汴京(亦是友人史达祖的故乡),以及早被契丹割占后又为金国承袭的燕云旧地。如此行程,想必会触景生情,感慨落泪。《诗・王风・黍离》序曰:“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黍离》所表达的情感,恰是南宋人的共同心声,亦是这三句词的出处。其中“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更是史达祖《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中“休吟稷穗”句的源头。高、史二人之词在此处不谋而合,这也成为两词唱和关系的有力佐证。上片从友人出使落笔,预想其一路的见闻与感慨,场景转换自然流畅,笔调起伏有致,情感落差较大。南方的繁华与北国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结尾似收未收,既有力地收束上片,又巧妙地引出下片。下片“文章俊伟,颖露囊锋,名动万里呼韩”,以豪迈之语夸赞友人。史达祖虽未通过科举正途入仕,屈居僚吏,却具雄才大略与出众文才。此次陪节使金,恰似囊锥出头,有了展露才华的契机。词人借西汉呼韩邪单于指代金主,用李揆以政事闻名蕃邦、苏辙因兄长苏轼文章为契丹所知等典故,暗示史达祖亦能凭借才华为异国知晓。作为酬赠之作,此语虽有夸张,却也符合当时的表达习惯,足见词人对友人的期许与赞誉。“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则深入揭示友人内藏的谋略。当时李壁出使名为贺金主生辰,实则为伐金摸底。韩侂胄遣亲信史达祖同行,其意图在南宋都城近乎公开秘密,高观国对此想必也有所了解。故而以“平戎手段,小试何难”鼓励友人,此语既贴合出使背景,又表达出对友人才能的信任与期待,如骏马飞驰,激情澎湃,尽显对友人此次使命的信心与鼓舞。然而,激昂之后,“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两句,笔锋一转,节奏放缓,如按辔徐行,含情脉脉。词人想象分别后,虽与友人相隔两地,情谊却紧密相连。借用陆凯寄梅与范晔、梁简文帝诗中雁传书信的典故,表达愿借书信互诉相思。“立勋未晚”,点明友人此时前往边塞建功立业为时不晚,充满鼓励之意。既肯定了友人的能力,相信其定能在边塞有所作为,建立功勋,又传达出一种时不我待却又充满信心的情感,给人以振奋之感。“归来依旧,酒社诗坛”则进一步想象友人功成归来后的情景。“依旧”二字,仿佛让友人的形象在眼前清晰浮现,即使经历塞外的金戈铁马,归来后依然能回归到往昔充满雅趣的生活,与志同道合之人相聚于酒社诗坛,吟诗作赋,享受闲适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石孝友《如梦令·折寄陇头春信》

下一篇:宋·萧廷之《南乡子·生甲更生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