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àn
xiù
qīn
·
·
tōu
liàn
xiǎo
chuāng
yīn

朝代:宋作者:高观国浏览量:3
tōu
liàn
xiǎo
chuāng
yīn
hèn
jiāo
zhǎn
cùn
xīn
àn
jìn
yáng
tái
yuǎn
nài
qiū
xiāo
zhēn
duàn
lòu
chén
yuè
míng
jiào
chuī
xiāo
cān
luán
kōng
liú
yuàn
yīn
cóng
shì
tiān
zhè
chǎng
chóu
mèng
gēng
shēn

译文

碧绿的梧桐偷偷依恋着小窗下的阴凉。可恨那芭蕉、始终不肯舒展一点心意。私下里的话语还在耳边、可像阳台那样的相会却十分遥远,无奈这秋夜漫长、捣衣声已停,漏壶的水滴也已沉寂。月光皎洁,本想伴着箫声前往,却被阻隔在乘鸾而去的路途之外、只留下满是怨怼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从这以后、便是天涯相隔,这一场、带着忧愁的梦境,变得更加深沉。

逐句剖析

"碧梧偷恋小窗阴":碧绿的梧桐偷偷依恋着小窗下的阴凉。

"恨芭蕉、":可恨那芭蕉、

"不展寸心":始终不肯舒展一点心意。

"暗语近、":私下里的话语还在耳边、

"阳台远":可像阳台那样的相会却十分遥远,

"奈秋宵、":无奈这秋夜漫长、

"砧断漏沉":捣衣声已停,漏壶的水滴也已沉寂。

"月明欲教吹箫去":月光皎洁,本想伴着箫声前往,

"隔骖鸾、":却被阻隔在乘鸾而去的路途之外、

"空留怨音":只留下满是怨怼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从此是、":从这以后、

"天涯阻":便是天涯相隔,

"这一场、":这一场、

"愁梦更深":带着忧愁的梦境,变得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恋绣衾·碧梧偷恋小窗阴》是南宋高观国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以“碧梧”“芭蕉”为核心意象,赋予它们人的情态,通过梧桐对小窗阴凉的依恋和芭蕉不肯舒展叶片的状态,营造出轻柔又略带含蓄的氛围,暗合着内心隐秘的情愫与复杂感受。​下片由景物转向人事与情感的抒发,先以曾经私语的清晰和相见的渺茫形成对比,再借秋夜的寂静与时间的流逝强化孤寂;随后用典故表达相见的渴望,却因阻隔只能留下怨音;最后以相隔天涯、愁梦深沉作结,将失落与忧愁的情感推向极致。​全词运用拟人、用典、对比等艺术手法,语言清新凝练,从景物刻画逐步过渡到情感抒发,层层递进地展现出从含蓄到深切的情愫,将内心的隐秘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碧梧偷恋小窗阴”,以“碧梧”为核心意象,赋予梧桐“偷恋”的人的情态。“碧”字点明梧桐的色泽,透着生机与清新;“小窗阴”则勾勒出窗下阴凉的环境,而“偷恋”一词将梧桐对阴凉的依恋拟人化,仿佛梧桐也有了细腻的情感,悄悄依偎在小窗的阴凉里。这一描写既写出了梧桐与环境的关联,又为全词奠定了轻柔而略带含蓄的基调,暗含着一种隐秘的情愫。“恨芭蕉、不展寸心”,承接上句,转向“芭蕉”这一意象。“恨”字直接传递出情感,将人的怨怼寄托在芭蕉身上;“不展寸心”以芭蕉叶片蜷缩的形态为依托,赋予其“不肯舒展心意”的意味,同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芭蕉的“不展”与梧桐的“偷恋”形成对比,一个含蓄依恋,一个紧闭心扉,既刻画了两种植物的不同状态,又暗合了内心的复杂感受,让这份“恨”显得具体而真切。“暗语近、阳台远,奈秋宵、砧断漏沉”,由景物转向对人事与时间的感慨。“暗语近”写出曾经私语的清晰可忆,“阳台远”则用“阳台”的典故暗示相会的渺茫,近在耳畔的话语与遥不可及的相见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失落与无奈。“秋宵”点明时节与时间,“砧断漏沉”以捣衣声停歇、漏壶水滴尽来表现夜的深沉,用具体的声响与器物变化写时间流逝,既交代了秋夜的寂静,又强化了因相见无望而产生的孤寂,让无奈之情在漫长秋夜里愈发浓重。下片“月明欲教吹箫去,隔骖鸾、空留怨音”,“月明”描绘出皎洁的月夜景象,营造出朦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吹箫去”化用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暗含着赴约相见的渴望。然而“隔骖鸾”打破了这份期待,“骖鸾”本是仙人乘鸾而行的意象,这里却成了阻隔的象征,最终只留下“怨音”在空中回荡。渴望与阻隔的对比,让“怨”的情感有了具体的依托,也让这份遗憾显得更加深沉。“从此是、天涯阻,这一场、愁梦更深”,作为结尾,将情感推向极致。“天涯阻”直白地写出相隔之远,彻底断绝了相见的可能,比“阳台远”“隔骖鸾”的表述更添决绝。“愁梦更深”则将情感从现实延伸到梦境,即便在梦中,忧愁也未曾消散,反而愈发浓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程垓《长相思·风敲窗》

下一篇:宋·吴文英《如梦令·春在绿窗杨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