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nián
yóu
·
·
cǎo

朝代:宋作者:高观国浏览量:3
chūn
fēng
chuī
chūn
yún
yìng
绿
xiǎo
mèng
fāng
yīn
ruǎn
chèn
fēi
huā
yuǎn
lián
liú
shuǐ
wàng
xiāng
chén
duō
shǎo
jiāng
nán
hèn
fān
cuì
luó
qún
lěng
luò
xián
mén
dào
yān
zhèng
chóu
rén

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逐句剖析

"春风吹碧":春风吹绿了芳草,

"春云映绿":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

"晓梦入芳茵":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

# 芳茵: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茵:一作裀。

"软衬飞花":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

"远连流水":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

"一望隔香尘":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 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萋萋多少江南恨":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

# 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翻忆翠罗裙":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

#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冷落闲门":冷落的庭院,

#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古道":凄迷的古道,

# 凄迷:迷茫。

"烟雨正愁人":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少年游·草》是南宋词人高观国的词作。此诗借草抒怀,道尽离愁别恨。上阕写梦境,如屏芳景虽美,却转瞬成空,无边芳草隔断美人踪迹,徒留怅然。下阕转写现实,以绿色罗裙为引,倾诉对远方伊人的思念。末三句“冷落闲门”见孤寂,“凄迷古道”诉悲戚,最终以“烟雨”作结,草色、离情与雨色交融,凄然之情绵延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且尖锐。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战后,金朝因内部政变无力南进,南宋安于偏安、无意北伐,双方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局面,偶发的小规模战争也未改变整体局势。南宋统治阶级为维持奢靡生活及向金朝进贡,大肆压榨百姓,还以官职和金钱麻痹文人,致使社会滋生出苟且偷生的风气。这股风气蔓延至文学领域,逃避现实、雕琢词藻的形式主义作品大行其道,文人或埋首书丛寻章摘句,或醉心乐律寄情山水,或沉溺于个人离愁别绪。高观国的《少年游・草》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以草色为引,抒发深沉的离愁别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描绘了春日里绿草如茵的景色,上阕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下阕却因这萋萋芳草勾起了主人公内心的江南恨事,回忆起穿着翠罗裙的人,进而借冷落的闲门、凄迷的古道和迷蒙的烟雨,营造出一种孤寂、忧愁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深深的离愁别恨与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下片通过“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等词句,从庭院孤寂、古道凄迷到烟雨笼罩,逐步加重笔墨,营造出浓烈的孤寂、怅惘氛围,将词人的思念与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借景抒情:下片“冷落闲门”描绘庭院孤寂,借景暗示内心孤独;“凄迷古道”借古道之景流露出望远的悲心,将心绪的凄黯与望眼的迷蒙融合,借景抒发对远人的思念和怅惘。“烟雨正愁人”以烟雨之景将这种怅惘心境渲染到极致,情景交融,以景衬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勾勒出一幅纯净明媚的阳春画卷:春风拂过,芳草如茵,在白云的映衬下愈发青翠;草地随流水蜿蜒至天际,花瓣轻盈飘落其上,景致如梦似幻。而“晓梦入芳裀”一句暗藏玄机,“芳茵”指如厚褥般的芳草,“晓梦”二字道破天机——这般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不过是春梦一场。天地山河的美好,瞬间化为虚幻。“香尘”一词,补足梦境意境,“香尘”象征女子芳踪,正如刘长卿诗中所写,可在词人的梦境里,美人踪迹被无尽芳草阻隔,即便在梦中追寻,也只是一场凄迷短暂的幻梦。下片转而描写现实,展现醒后的复杂心绪。以“萋萋”起笔,紧扣“草”字,描绘芳草丰茂之态。此处芳草与江南恨思相连,实则是词人借景抒发对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翻忆”二字为情感增添波澜,本欲眺望排遣愁绪,却反而勾起对“翠罗裙”的追忆,那象征女性特质的服饰,让词人的情思愈发难以平复。“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三句层层递进,“冷落闲门”尽显庭院孤寂,暗合“庭草无人随意绿”的寂寥;“凄迷古道”将悲愁心境与朦胧远景相融,呼应前片“望隔香尘”;最终以“烟雨”收束,烟雨与草色交织,将怅惘之情渲染至极致,使全词在景情交融中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南宋词坛咏物成风,高观国的这首咏草词不落窠臼。他以离愁别恨为线,将情感与草色相融,不滞于物,自然流畅。凭借巧妙构思与婉约笔调,于名家林立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至蒲江、宾王辈,以江湖叫嚣之习,非倚声家所宜。

清吴梅《词学通论》

# “翻忆翠罗裙”,“蔓草见罗裙”,杜句也。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飞花”“流水”三句咏草固工,兼寓“春随人远”之感。后幅闲门古道,怀古伤今,百端交集,若平子之工愁矣。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珦《早睡》

下一篇:宋·张友仁《水调歌·石屋势平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