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碧":春风吹绿了芳草,
"春云映绿":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
"晓梦入芳茵":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
# 芳茵: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茵:一作裀。
"软衬飞花":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
"远连流水":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
"一望隔香尘":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 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萋萋多少江南恨":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
# 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翻忆翠罗裙":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
#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冷落闲门":冷落的庭院,
#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古道":凄迷的古道,
# 凄迷:迷茫。
"烟雨正愁人":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描绘了春日里绿草如茵的景色,上阕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下阕却因这萋萋芳草勾起了主人公内心的江南恨事,回忆起穿着翠罗裙的人,进而借冷落的闲门、凄迷的古道和迷蒙的烟雨,营造出一种孤寂、忧愁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深深的离愁别恨与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下片通过“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等词句,从庭院孤寂、古道凄迷到烟雨笼罩,逐步加重笔墨,营造出浓烈的孤寂、怅惘氛围,将词人的思念与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借景抒情:下片“冷落闲门”描绘庭院孤寂,借景暗示内心孤独;“凄迷古道”借古道之景流露出望远的悲心,将心绪的凄黯与望眼的迷蒙融合,借景抒发对远人的思念和怅惘。“烟雨正愁人”以烟雨之景将这种怅惘心境渲染到极致,情景交融,以景衬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勾勒出一幅纯净明媚的阳春画卷:春风拂过,芳草如茵,在白云的映衬下愈发青翠;草地随流水蜿蜒至天际,花瓣轻盈飘落其上,景致如梦似幻。而“晓梦入芳裀”一句暗藏玄机,“芳茵”指如厚褥般的芳草,“晓梦”二字道破天机——这般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不过是春梦一场。天地山河的美好,瞬间化为虚幻。“香尘”一词,补足梦境意境,“香尘”象征女子芳踪,正如刘长卿诗中所写,可在词人的梦境里,美人踪迹被无尽芳草阻隔,即便在梦中追寻,也只是一场凄迷短暂的幻梦。下片转而描写现实,展现醒后的复杂心绪。以“萋萋”起笔,紧扣“草”字,描绘芳草丰茂之态。此处芳草与江南恨思相连,实则是词人借景抒发对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翻忆”二字为情感增添波澜,本欲眺望排遣愁绪,却反而勾起对“翠罗裙”的追忆,那象征女性特质的服饰,让词人的情思愈发难以平复。“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三句层层递进,“冷落闲门”尽显庭院孤寂,暗合“庭草无人随意绿”的寂寥;“凄迷古道”将悲愁心境与朦胧远景相融,呼应前片“望隔香尘”;最终以“烟雨”收束,烟雨与草色交织,将怅惘之情渲染至极致,使全词在景情交融中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南宋词坛咏物成风,高观国的这首咏草词不落窠臼。他以离愁别恨为线,将情感与草色相融,不滞于物,自然流畅。凭借巧妙构思与婉约笔调,于名家林立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 至蒲江、宾王辈,以江湖叫嚣之习,非倚声家所宜。
清吴梅《词学通论》
# “翻忆翠罗裙”,“蔓草见罗裙”,杜句也。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飞花”“流水”三句咏草固工,兼寓“春随人远”之感。后幅闲门古道,怀古伤今,百端交集,若平子之工愁矣。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释文珦《早睡》
下一篇:宋·张友仁《水调歌·石屋势平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