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朝代:宋作者:高观国浏览量:3
yún
huàn
yīn
lái
jiū
huàn
xiè
liǎo
jiāng
méi
jiāng
tóu
pàn
què
fān
huā
xìn
chéng
chūn
hán
jiàn
shuō
dōng
fēng
táo
àn
qīng
shān
jiù
xiū
méi
guī
yàn
zhēng
shàng
zhù
háng
cháng
jiàn
xiāng

译文

乌云被召唤来,斑鸠啼叫着要下雨。​​​​江边的梅花已经凋谢,可以踏上江边的小路了。​​​​哪怕要经历一番花期被阻的挫折。却不能让春寒天天消退。​​听说东风吹拂的桃叶渡口。​​对岸青山,依旧如女子秀美的眉毛般婉约。​​​​南归的鸿雁不如筝上的弦柱。​​一行行雁影总让我看见相思的苦楚。​

逐句剖析

"云唤阴来鸠唤雨":乌云被召唤来,斑鸠啼叫着要下雨。​​

"谢了江梅":​​江边的梅花已经凋谢,

"可踏江头路":可以踏上江边的小路了。​​

"拚却一番花信阻":​​哪怕要经历一番花期被阻的挫折。

# 拚却:尽管。

"不成日日春寒去":却不能让春寒天天消退。​​

"见说东风桃叶渡":听说东风吹拂的桃叶渡口。

# 桃叶渡:渡口名。地在江苏南京市秦淮河畔。相传因晋代王献之在此歌送其妾桃叶而得名。

"岸隔青山":​​对岸青山,

"依旧修眉妩":依旧如女子秀美的眉毛般婉约。​​

"归雁不如筝上柱":​​南归的鸿雁不如筝上的弦柱。

"一行常见相思苦":​​一行行雁影总让我看见相思的苦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凤栖梧・云唤阴来鸠唤雨》为南宋词人高观国所作,以相思为主题,营造出细腻动人的情感氛围。​上片着重写景,描绘出一幅阴雨绵绵、江梅凋谢的景象,借景渲染出压抑、惆怅的氛围。“拼却一番花信阻。不成日日春寒去”,则直抒胸臆,表达出即便遭遇阻碍,也不相信情感的“春寒”会一直持续,展现出对美好情感的执着期盼。​下片叙事融情,运用“桃叶渡”的典故,引入王献之的多情故事,带来温暖春意,以青山喻美人眉眼,生动展现出欢愉之态。然而,“归雁不如筝上柱。一行常见相思苦”,笔锋一转,归雁引发相思,将情感拉回痛苦之中。​全词借景抒情、用典自然,语言婉约,情感跌宕起伏,将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宋中期,身世无考。词作透露少年时在东越,后漂泊于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其词言情体物,各臻妙境。著有《竹屋痴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凤栖梧・云唤阴来鸠唤雨》是南宋高观国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相思词。全词将相思之情的复杂与深沉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分段赏析

​​“云唤阴来鸠唤雨”​​此句以拟人手法开篇,“唤”字赋予云、鸠动态生命感,暗含天气骤变的压迫性。阴云密布与鸠鸟啼鸣共同构成春寒料峭的视听氛围,既呼应词题“凤栖梧”的春景基调,又为下文“花信阻”的阻隔感埋下伏笔。动词“唤”的重复使用,强化了自然力量对人间情感的干预。​​“谢了江梅,可踏江头路”​​“谢了”暗含时间流逝的无奈:江梅凋零象征春光将尽,与“可踏”的期待形成矛盾张力。表面写踏青的可行,实则暗含“欲行不得”的惆怅——梅花谢去本应春深,却因“花信阻”而无法成行。此句以乐景写哀情,凸显词人面对自然规律与人事阻隔的双重失落。​​“拼却一番花信阻”​​“拼却”二字力透纸背,体现孤注一掷的决绝:甘愿承受春寒的反复侵扰,只为换取片刻春光。此句情感陡转激烈,与上句“可踏”的克制形成对比,揭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以及现实阻碍下的焦灼。​​“不成日日春寒去”​​反问句式强化无力感:春寒非人力可驱,却日日缠绵不去。叠用“日日”凸显时间煎熬,呼应首句“鸠唤雨”的阴郁循环。此句收束上阕,将自然气候人格化为命运枷锁,暗示阻隔的永恒性。​​“见说东风桃叶渡”​​“见说”转入虚写,借传闻引出桃叶渡意象。桃叶渡在古典诗词中多指离别之地,此处“东风”本应送暖,却与“渡口”的阻隔意象结合,暗示相思之情的时空延展。虚实相生手法拓展了抒情维度。​​“岸隔青山,依旧修眉妩”​​“隔”字点明物理距离,青山如女子黛眉的比喻,将无情山水转化为婉约意象。自然景物的永恒美好与人事的变迁(阻隔)形成对照,暗含“物是人非”的怅惘,强化空间阻隔对情感的消磨。​​“归雁不如筝上柱”​​“归雁”象征音信或归人,却不及“筝上柱”的稳固。此句以物喻情:雁行虽成行却难传书,筝柱虽静默却始终相伴。对比中凸显人的漂泊无依,相思之苦因“不可得”而愈发尖锐。​​“一行常见相思苦”​​结句收束全篇,“一行”既指归雁飞行之列,亦隐喻心绪的线性蔓延。视觉化的“见”与抽象“苦”结合,将空间阻隔转化为时间煎熬。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深化了“求而不得”的永恒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阍吏》

下一篇:宋·晏几道《菩萨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