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bái
ché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4
zhāo
bái
cǎi
yún
jiān
qiān
jiāng
líng
huán
liǎng
àn
yuán
shēng
zhù
qīng
zhōu
guò
wàn
chóng
shān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断,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逐句剖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

#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白帝:即白帝城。,辞:告别。,朝:早晨。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两岸猿声啼不住":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断,还回荡在耳边时,

# 住:停息。一作“尽”。,啼:鸣、叫。,猿:猿猴。

"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山。,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为其诗作中流传极广的名篇之一。此诗创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诗中生动描摹了从白帝至江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形。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凸显白帝城之高,彩云缭绕,宛如仙境;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夸张之法,极言江陵路遥却舟行迅速,尽显归心似箭。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借山影猿声为背景,衬托行舟如飞;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则点明水势湍急,行舟轻若无物。诗人将遇赦后的愉悦心情与顺水行舟的轻快、江山的壮美巧妙融合,运用夸张和奇想,全诗流丽飘逸,不假雕琢,自然天成,堪称千古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所写。李白因永王李璘案,于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途经四川(也有说法是重庆)行至白帝城时,意外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他乘舟东下江陵,在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而下抵达江陵的途中,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诗题一作《下江陵》或“白帝下江陵”。此前虽有人认为此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但依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的经历推断,应是其流放中途遇赦返还时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行旅题材的七言绝句,借清晨辞白帝、舟行千里、两岸猿啼、轻舟过万重山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在获赦后顺流而下的畅快行程以及内心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感。

2. 写作手法

夸张:“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极言白帝城到江陵距离之遥,“一日还”则极度夸张船行速度之快。在现实中,如此长的距离很难在一天内到达,通过这种夸张,强烈地表现出诗人遇赦后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江水湍急、舟行如飞的磅礴气势。借景抒情:诗人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晨的白帝城彩云环绕,景色壮美,烘托出诗人此时轻松愉悦的心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啼声声不断,轻舟快速穿过重重山峦,在这动态的景色中,融入了诗人获赦后畅快、欢快的情绪。借沿途壮丽且充满生机的景色,将内心遇赦后的欣喜与兴奋之情自然地抒发出来。

3. 分段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此句为开篇,点明了出发的时间和地点。“朝辞”表明是早晨出发,“白帝”指出发地白帝城,“彩云间”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白帝城处于彩云缭绕之间,仿佛仙境一般,给人以空灵、缥缈之感,不仅写出了白帝城的地势高耸,也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明快的氛围,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与“一日”形成鲜明对比,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路程之远而时间之短,突出了行舟速度之快,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获赦后归心似箭的心情,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那种迫不及待想要回到江陵的急切与喜悦。“两岸猿声啼不住”:此句以猿声不断来衬托行舟的快速。猿声在两岸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仿佛在为诗人送行,又像是在为他欢呼。这里的猿声不仅是对途中景色的生动描写,更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二字,将小船在江面上轻快行驶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小船没有重量,在江水的推动下飞速前行。“万重山”则写出了经过的山峦之多,以静景衬托行舟的快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舟中看到连绵不绝的山峦飞速后退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仿佛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已被远远抛在身后,未来一片光明。

4. 作品点评

《早发白帝城》描绘了李白从白帝城至江陵一日间的行程,全诗着重凸显了行程的轻快之感,而这也恰如其分地映射出李白彼时内心的轻快情绪。在这首诗中,李白并未直接倾诉自己的情感,而是巧妙地通过对行程的细腻描写,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欢欣雀跃与激动兴奋。全诗格调高昂,给人以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的独特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亦有作者,无此声调。此飘逸。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郭云:“已过”二字,便见瞬息千里,点入猿声,妙,妙。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杨慎《升庵诗话》

# 笔势迅如下峡。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周敬曰:脱洒流利,非实历此境说不出。焦竑曰: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其远,春水盛时行舟,朝发暮至。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汉仪曰: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明张揔《唐风怀》

# 谭云:忽然,写得出。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吴敬夫云:只为第二句下注脚耳,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明锺惺《唐诗归折衷》

# 一、二即“朝发白帝,暮宿江陵”语,运用得妙。以后二句证前二句,趣。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缓,第四句妙在能疾。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一片化机(首二句下)。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通首只写舟行之速,而峡江之险,已历历如绘,可想见其落笔之超。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晋王廙尝从南下,旦自寻阳,迅风飞帆,暮至都,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即此种风概。

桂馥《札朴》

# 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绝句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二字,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盖言晓猿啼犹未歇,而轻舟已过万山,状其迅速也。(品)俊迈。

朱宝莹《诗式》

# 四渎之水,惟蜀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诵其诗,若身在三峡舟中,峰峦城郭,皆掠舰飞驰,诗笔亦一气奔放,如轻舟直下;惟蜀道诗多咏猿啼,李诗亦言两岸猿声。今之蜀江,猿声绝少,闻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盖今昔之不同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诗写江行迅速之状,如在目前。而“两岸猿声”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于叙事紧迫中,忽入一二闲笔,更令全篇生动有味。而施均父谓此诗“走处仍留,急语仍缓”,乃用笔之妙。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下一篇:唐·张继《枫桥夜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