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yuè
yǒu
gǎ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nán
jīng
luàn
guān
nèi
xiōng
sàn
zài
chù
yīn
wàng
yuè
yǒu
gǎn
liáo
shū
suǒ
huái
怀
shàng
liáng
xiōng
qián
xiōng
jiāng
shí
xiōng
jiān
shì
xià
guī
mèi
shí
nuó
nián
huāng
shì
kōng
xiōng
西
dōng
tián
yuán
liáo
luò
gān
hòu
ròu
liú
dào
zhōng
diào
yǐng
fēn
wéi
qiān
yàn
gēn
sàn
zuò
jiǔ
qiū
péng
gòng
kàn
míng
yuè
yīng
chuí
lèi
xiāng
xīn
chù
tóng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逐句剖析

"自河南经乱":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阻饥":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兄弟离散":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在一处":各自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聊书所怀":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上浮梁大兄、":寄给在浮梁的大哥、

#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在於潜的七哥,

#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在乌江的十五哥,

#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时难年荒世业空":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

# 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弟兄羁旅各西东":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 羁旅:漂泊流浪。

"田园寥落干戈后":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

#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寥落:荒芜零落。

"骨肉流离道路中":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

#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辞根散作九秋蓬":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共看明月应垂泪":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创作于时难年荒之际,战乱与饥荒使得家业荡然,兄弟因种种原因羁旅各处、离散四方。诗中开篇即点明社会背景,描述了田园在干戈之后变得寥落,骨肉亲人流离于道路之中的凄惨景象。首联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形象地比喻兄弟离散的状态,将自己与兄弟们比作分离的千里孤雁、离散的九秋蓬草,生动展现出亲人分离的孤独与无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却情感真挚深沉。诗人由自身的遭遇和眼前的离散之景,联想到远方的兄弟姊妹,通过望月这一意象,抒发了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感伤。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将分散在五处的亲人们共看明月却各自垂泪、乡心相同的情景描绘得感人至深,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这首诗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抒发了怀亲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望月有感》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战乱与家庭离散的诗。介绍了“时难年荒世业空”直指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经济崩溃、家族衰落的现实,以“弟兄羁旅各西东”勾勒出战乱背景下兄弟离散的群体图景。全诗以白描手法呈现战乱创伤,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既是对中唐社会动荡的忠实记录,也是对家族亲情在乱世中维系的精神写照,体现了新乐府运动“补察时政”的创作理念。

2. 分段赏析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直指安史之乱与关内饥荒对中原经济的毁灭性打击。“世业空”暗含祖产凋敝,“各西东”以白描手法展现家族离散的普遍悲剧,呼应新乐府运动“补察时政”的写实精神。“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干戈”借代战乱,勾勒战后田园荒芜与人口流徙的双重灾难。白居易以“骨肉”代指民众,揭露中唐藩镇割据下民生疾苦的典型场景,强化批判现实的力度。“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化用《礼记》“孤雁哀鸣”与《诗经》“飘蓬”意象,以孤雁失群喻兄弟离散,断根飞蓬状漂泊无依。双喻叠加突破传统单一意象局限,深化乱世个体命运的悲剧性,体现乐府诗比兴传统的发展。“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突破个体抒情,构建“明月—五处”的共时性空间。借汉乐府“明月寄相思”母题,将个体乡愁升华为时代创伤记忆,暗含对盛唐“四海一家”秩序崩坏的隐痛,彰显白诗“言浅而思深”的特质。

3. 作品点评

白居易《望月有感》以白描手法直面中唐战乱的社会创伤,通过“时难年荒”“骨肉流离”等直击现实的语言,将个人家族离散的遭遇升华为时代缩影。全诗语言摒弃典故藻饰,以“家常话语”道尽“人人意中所有”的离乱之苦,深得刘熙载“用常得奇”之精髓。其以乐府诗的写实精神记录时代苦难,将新乐府“补察时政”的批判意识融入家族叙事,既是个体情感的真实记录,亦是中唐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的社会档案,彰显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诗中“明月—乡心”的古典意象与“世业空”“干戈后”的现实书写形成双重维度,使作品兼具历史厚重与情感穿透力,贴合唐代安史之乱后家族离散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之上界,直叙流离之苦。五六佳,雁行本兄弟事,用得自“辞根”“九秋”皆沉着。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卷三十六

# 末二折到望月,一语总摄,笔有馀情。

清朱曾武《唐诗绎》

# 一气贯注,八句如一句,与少陵《闻官军》作同一格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感慨凄凉,想见离乱景况。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下一篇: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