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阻饥":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兄弟离散":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在一处":各自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聊书所怀":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上浮梁大兄、":寄给在浮梁的大哥、
#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在於潜的七哥,
#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在乌江的十五哥,
#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时难年荒世业空":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
# 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弟兄羁旅各西东":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 羁旅:漂泊流浪。
"田园寥落干戈后":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
#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寥落:荒芜零落。
"骨肉流离道路中":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
#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辞根散作九秋蓬":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共看明月应垂泪":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望月有感》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战乱与家庭离散的诗。介绍了“时难年荒世业空”直指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经济崩溃、家族衰落的现实,以“弟兄羁旅各西东”勾勒出战乱背景下兄弟离散的群体图景。全诗以白描手法呈现战乱创伤,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既是对中唐社会动荡的忠实记录,也是对家族亲情在乱世中维系的精神写照,体现了新乐府运动“补察时政”的创作理念。
2. 分段赏析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直指安史之乱与关内饥荒对中原经济的毁灭性打击。“世业空”暗含祖产凋敝,“各西东”以白描手法展现家族离散的普遍悲剧,呼应新乐府运动“补察时政”的写实精神。“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干戈”借代战乱,勾勒战后田园荒芜与人口流徙的双重灾难。白居易以“骨肉”代指民众,揭露中唐藩镇割据下民生疾苦的典型场景,强化批判现实的力度。“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化用《礼记》“孤雁哀鸣”与《诗经》“飘蓬”意象,以孤雁失群喻兄弟离散,断根飞蓬状漂泊无依。双喻叠加突破传统单一意象局限,深化乱世个体命运的悲剧性,体现乐府诗比兴传统的发展。“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突破个体抒情,构建“明月—五处”的共时性空间。借汉乐府“明月寄相思”母题,将个体乡愁升华为时代创伤记忆,暗含对盛唐“四海一家”秩序崩坏的隐痛,彰显白诗“言浅而思深”的特质。
3. 作品点评
白居易《望月有感》以白描手法直面中唐战乱的社会创伤,通过“时难年荒”“骨肉流离”等直击现实的语言,将个人家族离散的遭遇升华为时代缩影。全诗语言摒弃典故藻饰,以“家常话语”道尽“人人意中所有”的离乱之苦,深得刘熙载“用常得奇”之精髓。其以乐府诗的写实精神记录时代苦难,将新乐府“补察时政”的批判意识融入家族叙事,既是个体情感的真实记录,亦是中唐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的社会档案,彰显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诗中“明月—乡心”的古典意象与“世业空”“干戈后”的现实书写形成双重维度,使作品兼具历史厚重与情感穿透力,贴合唐代安史之乱后家族离散主题。
# 诗之上界,直叙流离之苦。五六佳,雁行本兄弟事,用得自“辞根”“九秋”皆沉着。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卷三十六
# 末二折到望月,一语总摄,笔有馀情。
清朱曾武《唐诗绎》
# 一气贯注,八句如一句,与少陵《闻官军》作同一格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感慨凄凉,想见离乱景况。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上一篇: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