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溶溶月华静":宽广夜空明月高悬静寂无声,
# 溶溶:宽广的样子。,碧空:晴朗的夜空。
"月里愁人吊孤影":月光下只有愁人独自徘徊,形单影只。
"花开残菊傍疏篱":盛开后渐渐凋零的菊花倚着稀疏的篱笆,
# 残菊:凋零的菊花。
"叶下衰桐落寒井":枯败的梧桐树叶飘落寒井之上。
# 寒井:井下寒凉。
"塞鸿飞急觉秋尽":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急速的由北向南飞去,
# 塞鸿:塞外的鸿雁。
"邻鸡鸣迟知夜永":邻居的鸡啼推迟因为它知道昼短夜长。
"凝情不语空所思":积聚着情感不说话,徒然思索着,
# 凝情:情意专注。
"风吹白露衣裳冷":风儿吹落露珠,打湿衣襟,感到一阵凉意。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秋天闺怨孤独的七言律诗,描绘了晚秋夜的碧空、月华、残菊、衰桐、塞鸿、邻鸡等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女子的孤独、忧愁与伤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描绘澄澈夜空下,明月洒下静谧月光,月中似有愁人自怜孤影,营造出孤独氛围,抒发女子孤寂之感。颔联“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残菊依疏篱、衰桐落寒井,衰败之景蕴含女子的忧愁。颈联“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塞鸿南飞、邻鸡啼迟,借动物表现秋夜漫长与寒冷,烘托女子愁绪。渲染:以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虽系写景,却暗寄着愁情,且与首联写的 愁字相呼应。
3. 分段赏析
首联“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诗人描绘了一幅广阔碧空下,月华如水般静谧的画面,在这美丽却寂静的月光中,仿佛有个忧愁的人在独自凭吊自己的影子,一下子就营造出了孤独、清冷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女子内心的孤寂。颔联“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写残败的菊花在稀疏的篱笆旁开放,衰败的桐叶纷纷落入寒井之中。这里通过描写残菊和衰桐这两种秋天衰败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凄清、寒冷的氛围,虽然是写景,但字里行间都暗寄着女子的愁情,并且和首联的“愁”字相呼应。颈联“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视角从植物转向动物,塞外的鸿雁因为察觉到秋天即将过去,匆匆向南飞去,而邻居家的鸡因为夜晚变长,啼叫的时间也推迟了。诗人通过塞鸿和邻鸡的表现,更加突出了晚秋夜的寒冷和漫长,把诗歌的情感又深化了一层。尾联“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又回到对女子的描写,她静静地凝望着远方,陷入沉思,却默默无言,此时秋风轻轻吹过,白露打湿了衣裳,寒意阵阵袭来。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女子沉浸在忧愁思绪中,孤独又无助的状态。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致描绘,层层递进地抒发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上一篇:唐·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