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宴追凉散":小宴会随着凉夜的来临散了,
# 追凉:乘凉。
"平桥步月回":自己从平桥上踏着月色归去。
# 平桥:没有弧度的桥。
"笙歌归院落":笙歌停止,院落归于平静,
"灯火下楼台":楼台上的灯火也熄灭了。
"残暑蝉催尽":残留的暑气已在蝉声中消失,
"新秋雁戴来":新的秋天随着大雁南飞而到来。
# 戴:一作“带”。
"将何还睡兴":拿什么来恢复睡意?
# 还:一作迎。,将何:拿什么。
"临卧举残杯":那就是在临睡时把剩下的酒喝完。
# 残杯:剩下的酒。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夜晚宴会结束后宁静的景象为背景,主要描绘了诗人参加一次家庭宴会后,在夏末秋初的夜晚散步并感受自然变化,沉浸在这新秋之夜的情景,从极平常的生活场景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在诗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简洁明了的笔触,将宴散后的情景和自己的情感思绪直接呈现出来。这种手法使得全诗更加真实、自然、质朴,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两句,诗人没有正面去描绘宴会酒筵之丰盛、笙歌之优美、宾主的欢洽、气氛的热烈,而是抓着宴散时的两个镜头加以反衬,宴会的盛况自然已尽在其中了。这种高明与巧妙的手法,使得全诗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象征:“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诗人抓住时令和物候的变化特征,象征着夏去秋来的自然界变化,这两句诗以“蝉”、“雁”二字为诗眼,不仅使诗句本身意象生动,而且照亮了全诗,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意境。借景抒情:“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诗人通过描绘宴会结束后,人们在月光下走过平桥返回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这里的“追凉”不仅指宴会因凉爽而散,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归”,细腻描绘了诗人沉醉于秋日凉爽之中,踏着皎洁月色归途的情景。宴罢追凉,似乎凉爽之气引领着归途,让诗人深感今夜小宴适时而终,恰如循凉而散。一“追”字,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诗人漫步平桥、月影相伴下对新秋之夜的无限惬意。继而颔联“笙歌落庭院,灯火映楼台”,勾勒出宴会落幕的场景,透露出诗人的不舍与回味。显然,这场宴会满载欢声笑语,宾主尽欢,成就了一个难忘的美好夜晚。颈联“残暑蝉声尽,新秋雁影来”,捕捉了暑去秋至的自然更迭。蝉鸣因秋凉而渐弱,直至终结,其声更显凄切;雁阵南飞,标志着新秋的到来。诗人以“蝉”“雁”为眼,细腻刻画了季节转换的瞬间,赋予自然变化以诗意,不仅令诗句生动警醒,更深化了全诗意境,增强了艺术魅力。至尾联“难眠再举杯,临卧对残晖”,诗人宴后闲步,新秋的凉风拂面,令他心潮澎湃,似乎最先感知到这季节的更迭。凉风不仅驱散了身上的余热,更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悲喜交加,睡意全无。夜深人静,万物沉睡,诗人却难入梦乡。于是,为了这夜的宁静与即将来临的安眠,他再次举杯,独自品味这难忘的夜晚。
4. 作品点评
《宴散》是一首充满闲适心境和人生哲理的五言律诗。全诗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和生动富有诗意的意象,描绘了宴散后的宁静景象和诗人的情感思绪。通过白描手法、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的运用,使得全诗更加真实、自然、质朴且富有内涵。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晚年生活的悠然自得和淡泊名利的心境,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 从全篇着眼,《宴散》没有什么富贵气,只是微醺中有些太平气,闲适里带点热闹气。
秦似主《唐诗新选》
上一篇:唐·白居易《晚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