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渐渐落下,乌鸦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月落乌啼:形容天色快要明却又没明时的景象。此成语即从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化出。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黑糊糊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不停摇动,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对:一般解作朝着、面对,但在此诗中“对”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像“伴”字外露,故“对”在这里应解作“伴随”“相伴”。,渔火:渔船上的灯火。火:一作父。,江枫:江边的枫树(一说泛指江边的树)。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有一座寺庙名叫寒山寺,
#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寺里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客船。
# 到:送到,传到。,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诗。介绍了枫桥夜泊的独特意境,描绘了江南深秋夜半时分月落乌啼、霜华满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的景象,体现了诗人运思的细密与意象组合的精妙,营造了幽寂清冷、空灵旷远又渗透历史宗教情思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孤舟旅人深重的愁绪与羁旅之思。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写出六种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船上一夜未眠的人。“月落鸟啼”是动态描绘,给人以生动的听觉效果,“江枫渔火”是静态描绘,描绘出夜晚的寂静。以动衬静: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作者的听觉,用寺庙钟声的“动”来衬托江南水乡夜晚的“静”,表达了诗人孤寂愁绪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描绘了午夜时分三种紧密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早升,半夜已西沉,天宇唯余灰蒙光影。树上栖鸟或因子夜光暗变化惊醒而啼鸣。月落夜深,繁霜凝结。在幽暗静谧中,人对夜寒的感受尤为敏锐。“霜满天”的描写,虽不符自然实景(霜华在地不在天),却精准契合诗人的体感:深夜刺骨的寒意,从四方围向夜泊小舟,使他觉得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整句之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呈现了承接的时间与感觉过程。这一切,又和谐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旅人的孤孑清寥心绪中,足见诗人运思的缜密。诗的第二句接着刻画“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与旅人感受。朦胧夜色里,江边树木仅见模糊轮廓,径称“江枫”,或因地名引发的联想,或是选用此意象以暗示秋意与羁愁。“湛湛江水兮上有枫”、“青枫浦上不胜愁”等前人诗句,可证“江枫”一词积淀的情感内涵与联想。透过雾霭迷蒙的江面,可见点点“渔火”,因周遭昏暗背景的衬托,格外引人注目,动人情思。“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在岸边,一在江上,景物搭配颇具匠心。至此方点出枫桥夜泊的旅人。“愁眠”,指怀着旅愁卧于舟中的客子。“对愁眠”的“对”字含“伴”之意,却较之含蓄。此处确有孤孑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轻愁,亦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诗的前幅布景密度极高,十四字写六种景象,后幅却异常疏朗,两句仅述一事:卧闻山寺夜钟。因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获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即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虽从多面显现枫桥夜泊的特征,尚不足尽传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感受外界的首位。静夜钟声,予人的印象尤为强烈。如此,“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更揭示了夜的深永与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言感受,也就尽在其中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不容忽略。寒山寺距枫桥一里,初建于梁代,因唐初诗僧寒山曾居此得名。枫桥的诗意美,因这古刹而增添历史文化色泽,愈显丰赡,引人遐思。因此,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余响,渗透着宗教情思,予人以古雅庄严之感。诗人用一句点明钟声出处,并非无由。有了寒山寺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的神韵方臻于至境,此诗便不止于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图,而创生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4. 作品点评
全诗四句,句句意象如画,且句与句之间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衔接自然天成,内容通俗易懂。
# 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
# 诗佳,效之恐伤气。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明胡应麟《诗薮》
# 目未交睫而斋钟声遽至,则客夜恨怀,何假名言?周珽:看似口头机锋,却作口头机锋看不得。
明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苍凉欲绝,或多辨夜半钟声有无,亦太拘矣。且释家名幽宾钟者,尝彻夜鸣之。如于鹄“遥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无复松窗半夜钟”之类,不止此也。
清张惣《唐风怀》
# 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清沈子来《唐诗三集合编》
# 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语脉深深,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愁人自不能寐,却咎晓钟,诗人语妙,往往乃尔。
清何焯《笺注唐贤三体诗法》
# “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清王谦《碛砂唐诗》
# 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清乔亿《大历诗略》
# 写野景夜景,即不必作离乱荒凉解,亦妙。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作者不过夜行记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如林,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耶!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二
# 此诗所写枫桥泊舟一夜之景,诗中除所见所闻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钟声,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听到。后人纷纷辨夜半有无钟声,殊觉可笑。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天下有其名甚大而其实平平无奇者。苏州寒山寺以张继一诗脍炙人至日本人尤妇孺皆知。余前后曾得两绝句,一云:“只应张继寒山句,占断枫桥口,美几树枫。”实则并无一枫也;一云:“算与寒山寺有缘,钟来上夕阳边。”实则并无钟也。桐城方贲初守彝有绝句云:“曾读风桥夜泊诗,钟声入梦少年时。老来远访寒山零落孤僧指断碑。”殆亦与余同其感想矣。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十
上一篇: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下一篇:唐·崔颢《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