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一日复一日":光阴匆匆,日复一日流逝,
"世事何时是了时":世间纷扰之事,何时才能彻悟解脱。
"试向东林问禅伯":我尝试向东林寺的高僧求教禅法,
# 禅伯:对有道僧人的尊称。此指安公。,东林:东林寺,晋太元中建成。在今江西庐山。
"遣将心地学琉璃":让内心修习如琉璃一般明净的境界。
# 琉璃:佛教所谓七宝之一,常用以喻指佛法。,心地:佛教语。指心。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禅理诗。借向东林禅伯求教时的心境转变,写出了对世俗事务的反思与渴望超脱的诉求,以及禅道交融的独特气质。
2. 写作手法
叠字:“一日复一日”运用叠字,通过“一日”的重复,强化了时间日复一日流逝的紧迫感,生动展现出诗人对流年虚度的焦虑,语言直白却情感充沛,为全诗奠定了困惑迷茫的基调。比喻:“遣将心地学琉璃”以“琉璃”作比,琉璃明澈透亮,诗人借此比喻希望将内心修得如琉璃般澄明,摆脱世事纷扰,将抽象的禅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顿悟的心境更易理解。直抒胸臆:“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直接抒发对时光流转、世事无尽的烦恼,不事雕琢地袒露内心的迷茫与焦虑;尾联则直写向禅伯求教后“学琉璃”的顿悟,将从困惑到开悟的情感转变直白展现,体现“不事雕琢”的创作风格。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用叠词“一日复一日”强化了时间日复一日流逝的焦虑感,直接抒发对世事纷扰无尽的烦恼与困惑,奠定了内心迷茫的情感基调。后两句“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写诗人尝试向东林寺的禅伯请教佛法,最终领悟到要将心地修学得如同琉璃般明澈,“问禅伯”与“学琉璃”形成因果递进关系,清晰展现了诗人从求解到开悟的思维过程。诗中“琉璃”是佛教意象,借其明澈的特点来比喻心境的澄明,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达到内心澄明境界的追求。这种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与张继“不事雕琢”的创作理念相契合,在唐代禅诗中独具特色,体现了唐诗中少见的禅道交融特质。
上一篇:唐·孟郊《悼亡》
下一篇:唐·王贞白《送友人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