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春从此去":请问春天从这去,
# 此:这。
"几日到秦原":何时才进长安门。
# 秦原:秦地原野,这里是指长安城周围,即长安。春秋战国时属秦国领地。,几日:何时。
"凭寄还乡梦":托付给你还乡梦,
# 凭寄:托寄,托付。
"殷勤入故园":恳请带我回家园。
# 殷勤:恳切;深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中借助春天这一意象,以拟人手法发问春天前往故乡秦原所需时日,又将还乡之梦寄托于春天,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南荒之地后,对故乡长安浓烈且深沉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将春天视为可见可感可交流的人,如“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赋予春天以人的行动,便于引起下文,寄托乡恋。托物寄情:将回乡的梦境寄托在春天身上,即“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借春天这一寄托物,抒发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长安是诗人的故乡,秦原便指那里。作为被贬至南荒之地的游子,诗人早早察觉春的踪迹。春自南向北行,定是朝着故乡方向,可他不知春抵达那魂牵梦绕的故土需多久。诗人以拟人手法,赋予春天鲜活生命,使其成为可感知、交流的对象。这一巧妙构思,既自然引出后文,更深刻展现出他对故乡思念之切,连缥缈的春天都被他赋予特殊意义,用以寄托深沉乡恋。后两句“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诗人将还乡之梦托付给春天,迫切渴望回到久别的故乡。因迁谪边地,归乡无望,反倒让思乡情愈发浓烈。虽梦回故乡本无需借助外物,但他选择将梦寄于春天,只因春天象征希望。“殷勤入故园”里的“殷勤”一词,是全诗关键。它凝聚着浓烈的思乡之情、殷切的归乡期盼,更隐含着迁谪的怨愤。爱与思念、期盼与愿景在此交织,这种复杂心绪,或许正是他初到永州时最强烈的情感写照。
4. 作品点评
在古代游宦士人的思乡诗作中,佳作频出,这首短小的五言绝句便是其中翘楚,独具特色。诗人以春归为脉络,将全诗串联,承载起深沉的思乡情愫。此诗韵味悠长,构思别具一格,触景生情,笔触随性自然,语言质朴易懂。虽主题纯粹,却蕴含复杂情感,在浓烈的思乡之情里,交织着作者难以释怀的心境,爱与怨相互缠绕。这般丰富的情感,赋予诗歌浓郁的意趣,堪称以简驭繁的典范之作。读者在品鉴此诗时,需精准把握这份复杂情感,方能领会早春时节思乡之情的独特韵味,这也正是柳宗元作品中独有的“淡泊中的至味”。
# 零陵在南,春最早;秦原在北,春稍迟;故问春从此而去,几日而到秦原乎?我欲凭寄还乡之梦以入故园耳。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三
# 此意殷勤,惟思故园,故亦作殷勤之梦。身不能到而梦到,庶同春以入故园耳(“殷勤”句下)。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四句一气赶下,手不能停,口不可住,与“步出东门”、“打起黄莺儿”一例。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上一篇:唐·刘长卿《少年行》
下一篇:唐·司空图《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