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车歌吹喧都邑":京城里人来车往、歌舞升平,
"中有一人向隅立":但这城市里却有一个人对着墙角而立。
# 向隅:谓孤独失意。语本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夜深明月卷帘愁":夜深人静的时候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想出去走走,身边却连个卷帘的人都没有,
"日暮青山望乡泣":看着太阳从山上落下,不禁望着家乡哭泣。
"风吹新绿草芽坼":一阵风刮过,早春便来了,草木开始发绿,
# 坼:同坼,谓草木发芽。
"雨洒轻黄柳条湿":又一阵雨飘过,那刚刚吐出嫩黄的柳条变得愈发湿润动人。
"此生知负少年春":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有所成就,耽误了大好青春,
"不展愁眉欲三十":马上就要三十了,想来不禁愁上眉头。
# 欲:将,将要。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思乡兼感怀诗。诗中描绘了长安都邑中轩车歌吹的喧闹场景,而自己却孤独向隅。通过“夜深明月”“日暮青山”等景象,生动展现了作者作客他乡的思乡之愁。同时借早春“风吹绿草”“雨洒柳条”的景色,抒发了对辜负少年时光的悔恨,以及年近三十却前途未知的忧虑,体现出作者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都邑中“轩车歌吹”的喧闹场景与“一人向隅立”的孤独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孤寂。直抒胸臆:“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直接表明诗人对辜负青春的悔恨以及内心的忧愁。
3. 分段赏析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开篇以都市的喧闹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喧”和“立”两字生动展现出诗人在繁华中的格格不入,烘托出内心的落寞。“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愁”“泣”二字直抒胸臆,借“明月”“青山”之景,在深夜与日暮两个时间节点,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强烈的思乡之情,情感真挚动人。“风吹新绿草芽拆,雨洒轻黄柳条湿”,通过细腻描绘风吹草芽、雨洒柳条的画面,“新绿”“轻黄”从色彩角度点明早春时节,展现出万物复苏的生机,为诗歌增添了清新之感。“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语言质朴,直接表达出诗人临近三十岁,对过往辜负青春的悔恨,以及对未来前途的焦虑,将内心复杂的情绪展露无遗。整首诗前半部分着重抒发思乡与孤寂,后半部分借景转而思考人生,真实地呈现出初入长安中举士子的复杂心态。
4. 作品点评
《长安早春旅怀》是白居易早期所做的律诗篇章。在写作特色上,诗人巧妙地将情感与景物交织,前四句以“向隅立”“愁”“泣”等词,直白地倾诉思乡与孤寂之苦,后四句描绘早春清新之景,形成鲜明对比,却又自然地展现出复杂心境。从文学地位而言,此诗生动呈现了初入长安中举士子的微妙心态,离乡的孤独与对仕途的思考相互糅合,为研究唐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貌提供了独特视角。该诗虽无传世名句,但其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真实的情境刻画,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对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 轩车歌吹、新绿轻黄之乐景,皆反衬着作者的哀思。以乐景写哀,则一倍增其哀。
现代西安文理学院(原西安联合大学)中文系师长泰教授《白居易诗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