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xiǎo
wà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píng
zhū
jiàn
líng
chén
shān
chū
míng
shuǐ
xīn
zhú
xiǎo
lǒng
xián
lǐng
yuè
pín
fēng
nuǎn
sòng
guò
jiāng
chūn
chéng
yīn
chù
yóu
cán
xuě
shēng
qián
wèi
yǒu
chén
sān
bǎi
nián
lái
lóu
shàng
céng
jīng
duō
shǎo
wàng
xiāng
rén

译文

早晨我独登庾楼,凭栏眺望,山光水色都呈现出这早春独有的明丽。竹林笼罩着晓雾,远山含着残月,轻风送暖,把春天也送过江去了。内城还下着雪,凌晨没有市声的喧闹。说在庾楼上多少年来,多少人曾登上此楼遥望自己的故乡啊!

逐句剖析

"独凭朱槛立凌晨":早晨我独登庾楼,凭栏眺望,

# 朱槛:红色的栏杆。

"山色初明水色新":山光水色都呈现出这早春独有的明丽。

"竹雾晓笼衔岭月":竹林笼罩着晓雾,远山含着残月,

# 衔岭月:即“岭街月",是远看。,竹雾晓笼:即“晓雾笼竹”,是近观。

"蘋风暖送过江春":轻风送暖,把春天也送过江去了。

# 蘋风:风:微风。𬞟:水草,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子城阴处犹残雪":内城还下着雪,

# 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

"衙鼓声前未有尘":凌晨没有市声的喧闹。

# 尘:灰尘。,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

"三百年来庾楼上":说在庾楼上多少年来,

# 三百年:庾亮生年距白居易在江州约为500年。此处300年是约数,犹言在很长的历史中。

"曾经多少望乡人":多少人曾登上此楼遥望自己的故乡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庾楼晓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凌晨在庾楼所见的清新景色,抒发了被贬江州期间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平易通俗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当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登上庾楼,眺望所见之景,触景生情,感慨古往今来众多望乡之人,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题材为登楼思乡诗。诗人独自凭栏,在凌晨时分眺望,描绘了初明的山色、清新的水色,被晓雾笼罩的竹林与残月,以及带来春意的微风。还描写了子城阴处残留的雪和未起尘的衙鼓,最后感慨庾楼历经岁月,见证了无数望乡之人,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雾晓笼衔岭月”等诸多景色,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自然而深沉。烘托:“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中,子城背阴处残留的雪,暗示着清晨的寒冷与寂静,而衙鼓响起前街道尚无尘土,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安静。这些细节从侧面烘托出诗人独自凭栏时内心的孤寂,以及身处异乡的淡淡愁绪,在这清冷寂静的氛围中,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动静结合:“竹雾晓笼衔岭月”是静景,“苹风暖送过江春”是动景,动静相生,使诗歌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渲染:诗人选取“子城阴处”的“残雪”和“衙鼓声前”的“未有尘”等景象,细致地描绘出一幅清晨时分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的画面,渲染出一种静谧、清冷的氛围。这种氛围如同底色,为诗人的思乡之情提供了背景,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动人,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点明时间(凌晨)、地点(庾楼)和事件(凭栏而立),描绘出清晨山色初明、水色清新的画面,奠定了全诗清新的基调。颔联“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继续写景,雾气笼罩着竹林,仿佛衔着岭上的残月,温暖的风将春天送过江来,营造出清幽而充满生机的氛围。颈联“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从景色转到城市细节,子城背阴处还有残雪,衙鼓响起前街道尚无尘土,暗示时间尚早,也烘托出环境的宁静。尾联“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将视线从眼前之景转向历史时空,感慨庾楼见证了众多望乡之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使诗意更为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深细闲远,绰有大历风味。此诗亦刻乐天集中,恐乐天不能为此也。

《唐诗肤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煜《玉楼春》

下一篇:唐·李白《少年行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