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胡儿六蕃语":六州的胡人小儿说着各蕃族的语言,
# 六蕃:唐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十岁骑羊逐沙鼠":十岁便骑着羊追逐沙鼠。
# 沙鼠:中国特有的短耳沙鼠,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西部,因栖息于干旱的荒漠地区而得名。,逐:一作射。
"沙头牧马孤雁飞":沙地上牧马时孤雁掠过,
"汉军游骑貂锦衣":汉军巡逻骑兵身着貂皮锦衣。
# 游骑: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汉军:代指唐军。
"云中征戍三千里":在云中郡戍守边疆三千里,
"今日征行何岁归":今日出征何时才能回归?
# 行:一作人。
"无定河边数株柳":无定河边几棵柳树旁,
# 无定河:又名朔水、奢延水,黄河一级支流。上源红柳河,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的长春梁东麓,向东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和鄂尔多斯市境内,称沙拉乌苏河、萨拉乌苏河或乌苏河,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因含泥沙很多,常常改道而得名。
"共送行人一杯酒":众人共为远行的人敬上一杯酒。
"胡儿起作和蕃歌":胡人小儿唱起和蕃的歌曲,
# 和蕃歌:使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歌。和,一作本、六。
"齐唱呜呜尽垂手":齐声呜呜而歌,垂手而立。
# 垂手:古舞名,又为乐府《杂曲歌辞》名,有《大垂手》《小垂手》之别。
"心知旧国西州远":心中明知故乡西州遥远,
# 旧国:故乡。
"西向胡天望乡久":仍面朝胡地长天久久眺望。
# 胡天:胡人地域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回头忽作异方声":忽然转身改唱异国曲调,
"一声回尽征人首":一声歌起让所有征人回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蕃地与胡族的曲调难以区分,
# 一:一作自。,蕃音虏曲:用西北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歌曲。
"似说边情向塞云":仿佛在向边塞云絮诉说边地愁情。
# 边情:边人思乡之情。
"故国关山无限路":故乡的关山遥迢无尽,
"风沙满眼堪断魂":满眼风沙令人黯然神伤。
"不见天边青作冢":君不见天边昭君青冢依旧,
# 作:一作草。,边青:边人思乡之情。
"古来愁杀汉昭君":从古至今愁煞了多少人。
# 汉昭君:即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与思乡之情的七言古诗,借六州胡儿的游牧日常、汉军戍边的场景,以及送行人的歌舞与愁绪等景象,写出了边塞地区蕃汉杂居的独特风情,抒发了胡儿对遥远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汉军征人对归期的迷茫,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塞人们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胡儿十岁骑羊逐沙鼠”的天真游牧生活,对比“汉军游骑貂锦衣”的威严戍边形象,一稚拙一冷峻,凸显地域与身份的差异;又以“无定河边柳送酒”的离别场景,对照“胡儿齐唱蕃歌”的苍凉氛围,前者含故人温情,后者蕴异域悲音,共同渲染征人对“故国关山无限路”的断肠之思。用典:“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巧用“青冢”典故。该典故原指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后,其墓冢因草色常青而得名“青冢”,蕴含对昭君远嫁异域、客死他乡的悲悯。作者在此以“青冢”指代昭君出塞的悲剧,将胡儿与征人的思乡之愁与昭君的命运相勾连,借典故中“愁杀”的情感内核,含蓄写出边地离人背井离乡的凄苦。
3. 分段赏析
开篇“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用质朴笔触勾勒出胡儿的日常生活图景,他们说着本族语言,小小年纪便能骑着羊儿追逐沙鼠,自在天真的生活跃然纸上。随后“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视角切换,描绘汉军于沙丘牧马的场景,天空中孤雁掠过,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孤寂之感;而汉军身着貂皮锦衣骑马巡逻,尽显戍边将士的威严庄重。两组画面相互对照,生动展现出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风貌与气质差异。“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直接道出汉军征人面对漫长戍边之路的迷茫,对归期未知的忧虑,为全诗奠定了惆怅的情感基调,也自然引出下文。“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诗人借无定河畔送别的场景,以柳、酒等传统意象寄托惜别之情。宴席间,胡儿唱起蕃歌,跳起垂手舞,气氛看似热闹欢愉。然而“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笔锋一转,在欢乐的表象下,将胡儿内心深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悄然展露。“回头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胡儿突然变换的乡音,瞬间触动了在场征人的心弦,原本热闹的氛围中,欢乐与哀愁交织,情感的碰撞更显浓烈。“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胡儿的歌声曲调交融,仿佛在诉说着边塞的种种情思,消散在苍茫云间。“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则细致描绘出归乡之路的艰难,关山阻隔、风沙弥漫,令人望而兴叹。尾句“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诗人借用王昭君远嫁塞外、青冢长存的典故,将胡儿与征人当下的思乡之愁,与历史长河中的悲剧相联结,让诗歌的情感内涵得以延伸,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4. 作品点评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如实描绘了夏州边地征戍队伍临行前的送别场景。送别时,人们唱起本民族歌谣,跳起传统舞蹈,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歌舞,触动了征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让整个送别氛围萦绕着悲凉与忧伤。诗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质朴的语言,真实记录下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活动场景,为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全诗形象生动具体,以苍凉凄怆的基调,将离别的哀愁与思乡的情绪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 君虞最长边塞诗,不独“回乐峰前”一绝足以动人。
清诗人、学者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八
# “似说边情向塞云”一句评曰:“凿空妙句凄然。”
清诗人乔亿《大历诗略》卷四
# 声韵铿锵入古。
现代张静《历代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