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惊风":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
#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将军夜引弓":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没在石棱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742?~798?),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大历中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送别、思归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和张仆射塞下曲》较有名。其部分描写山林风景之作,也与盛唐诗人声气相接。代表作品有《腊月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无题》。著有《卢户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赞美诗,通过将军夜猎误射石棱的戏剧性情节,赞颂戍边将士的英勇豪迈。
2. 写作手法
夸张:“没在石棱中”,从现实角度看,箭矢穿透石头几乎不可能,但诗人却以“没”字强化这一奇迹。这种夸张并非脱离现实,而是以浪漫主义笔法放将军的神力与箭术:若能射入石中,现实中射虎必能洞穿,战场杀敌更无往不利。联想:“林暗草惊风”,暮色中深林幽暗,视线受阻;风吹草动,似有慌乱之态。二者结合,立刻让人联想到“猛虎出没”的场景:右北平多虎,黄昏时分正是猛虎活动之时,草木被虎啸惊动的“惊”字,既写风动草摇之态,更暗示“虎啸”引发的连锁反应。铺垫:“林暗草惊风”,首句交代时间、地点,并以“暗”“惊”二字渲染紧张氛围:光线昏暗,风动草乱,环境充满未知危险。这种铺垫不仅让“将军夜引弓”的行动有了合理性,更让读者代入“可能有猛虎突袭”的情境,为后续“射箭”蓄势。
3. 分段赏析
首句“林暗草惊风”:以“林暗”点明深林幽暗的环境,“草惊风”通过拟人手法渲染紧张氛围,暗示猛虎出没的可能。右北平多虎,黄昏时分的山林本是猛兽活动场所,此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为下文将军的警觉埋下伏笔。“惊”字化静为动,赋予草木以生命感,既暗示虎啸风生之景,又凸显将军高度警惕的心理状态,为“引弓”动作提供合理性。次句“将军夜引弓”:以“引弓”替代“射箭”,通过蓄势待发的动作细节,展现将军临危不乱的镇定。拉弓是射箭的前置动作,既暗示将军已发现目标,又体现其从容果决的军事素养。不言“射”而“引弓”,既因押韵需要,更以动作的戛然而止引发联想——箭矢离弦的瞬间力量与精准,为下文“没石棱”的奇迹埋下伏笔。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时间从“夜”转至“平明”,场景从暗夜惊险转为晨光澄明,形成强烈对比。将军循箭搜寻,发现中箭者竟是石棱,制造情节反转,增强叙事张力。“没在石棱中”以夸张手法凸显箭矢穿透力,将现实与神话色彩交融。石棱为尖锐凸起,箭镞深嵌其中,既呼应李广“中石没镞”的典故,又以超现实笔法升华将军神勇形象。诗人不直写将军战功,却通过“误射石棱”的细节,暗示其臂力惊人、箭术超凡。若射虎必穿石,战场制敌更不可挡,侧面烘托其威名。
# 允言《塞下曲》,意警气足,格高语健,读之情景历历在目,中唐五言之高调,此题之名作也。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题共六首,乃和张仆射之作,故诗语皆有颂美之意,与他作描写边塞苦寒者不同。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塞下曲》六首俱有盛唐之音,“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一章尤佳。人顾称“欲将轻骑逐,大雷满弓刀”,虽亦矫健,然殊有逗遛之态,何如前语雄壮!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暗用李广事,言外有边防严肃、军威远振之意。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后天迹象。……卢纶“林暗草惊风”,起句便全是黑夜射虎之神,不至“将军夜引弓”句矣。大抵能诗者无不知此妙,低手遇题,乃写实迹,故极求清脱,而终欠浑成。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此借用李广事,见边帅之勇健。李广射虎事,仅言射石没羽,纪载未详。夫弓力虽劲,没镞已属难能,而况没羽。作者特以“石棱”二字表出之,盖发矢适射两石棱缝之中,遂能没羽,于情事始合。卢允言乃读书得间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下一篇:唐·杜甫《饮中八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