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xuě

朝代:唐作者:骆宾王浏览量:2
lóng
yún
shàng
xuě
ruì
huā
xīn
yǐng
luàn
tóng
chuī
guāng
xiāo
jīn
hán
huī
míng
zhuàn
yǐn
biǎo
xiáng
lún
yōu
lán
rào
yáng
chūn

译文

龙形的云(或伴随龙的云)与玉叶相似,冉冉升起,其后雪以花片的新鲜形态出现,状如玉符或祥瑞。雪花的影子零乱地散落于朝廷观天台的铜乌风标上,明亮的雪花碰到诸如白马津的水后就融化了。雪花散发出来的反光可以照亮写于白绢上的篆字,当太阳的祥瑞轮形出现时,这就表明雪花的痕迹消失了。幽雅的兰花也难与这雪景媲美,它只能徒然环绕在阳春三月间。

逐句剖析

"龙云玉叶上":龙形的云(或伴随龙的云)与玉叶相似,冉冉升起,

"鹤雪瑞花新":其后雪以花片的新鲜形态出现,状如玉符或祥瑞。

"影乱铜乌吹":雪花的影子零乱地散落于朝廷观天台的铜乌风标上,

"光销玉马津":明亮的雪花碰到诸如白马津的水后就融化了。

"含辉明素篆":雪花散发出来的反光可以照亮写于白绢上的篆字,

# 明:一作朗。

"隐迹表祥轮":当太阳的祥瑞轮形出现时,这就表明雪花的痕迹消失了。

# 表:一作奉。

"幽兰不可俪":幽雅的兰花也难与这雪景媲美,

"徒自绕阳春":它只能徒然环绕在阳春三月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雪》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精巧的笔触描绘冬日飞雪景象,通过“龙云”“鹤雪”等富有神话色彩的意象展现雪的纯净之美。诗中多处化用典故却不显刻意,如“铜乌”测风仪、“玉马”渡津等历史意象的融入,使飘雪场景平添文化意蕴。末联反用《幽兰操》典故,以雪不与幽兰相配的独特构思,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物象的个性化审美。全诗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对雪景的喜爱,典故的运用与景物描写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精巧的笔触描绘冬雪纷飞的景象,通过“龙云”“鹤雪”等意象展现雪的轻盈洁净,并暗含祥瑞之意。诗中虽用典含蓄,但不过分雕琢,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出对雪景的喜爱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化用:化用“玉马”典故。典出《拾遗记》周穆王八骏渡津,诗人将雪水消融的普通场景与帝王车驾的神话意象相绾合,使冰雪消融的过程呈现出“神迹隐现”的瑰丽色彩。

3. 分段赏析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开篇以“龙云”喻厚重云层,“玉叶”状雪花晶莹,将自然景象赋予神话色彩;“鹤雪”与“瑞花”对举,既写出雪的洁白轻盈,又暗含祥瑞之意,短短十字便勾勒出雪落人间的瑰丽画面。“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巧用“铜乌”测风仪与“玉马”渡津的典故,“乱”字生动展现飞雪迷蒙中测风仪摇摆之态,“销”字精准捕捉雪光在津渡消散的瞬间,使寻常的飘雪景象平添历史厚重感。“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前句写积雪反光可映照篆书,突出雪光的明亮特质;后句以佛教“法轮”喻雪地痕迹,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宗教意象,展现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反用《幽兰操》典故,直言白雪不与传统道德象征的幽兰相配,而选择与《阳春》古曲为伴,既打破咏物诗惯用的比德传统,又通过音乐意象赋予雪景灵动韵律,收束全诗别具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下一篇:唐·张循之《送王汶宰江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