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mén
wàng
chǔ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1
yáo
yáo
xiá
wàng
wàng
xià
zhāng
tái
guó
shān
chuān
jìn
jīng
mén
yān
kāi
chéng
fēn
cāng
wài
shù
duàn
bái
yún
wēi
jīn
kuáng
shuí
zhī
chǔ
lái

译文

远远地远远地离开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在白云深处被截断。今天我狂傲高歌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楚天中来。

逐句剖析

"遥遥去巫峡":远远地远远地离开巫峡,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遥遥: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

"望望下章台":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 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左传·昭公七年》:“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望望: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

"巴国山川尽":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

#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荆门烟雾开":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 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城分苍野外":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

"树断白云隈":树林在白云深处被截断。

# 白云隈:即天尽头。隈,山水尽头或曲深处。

"今日狂歌客":今天我狂傲高歌的行客,

#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谁知入楚来":谁知竟会走进楚天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度荆门望楚》是唐代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开篇首联,简洁清晰地交代出诗人当下的行程动态,开启旅途叙事。颔联则聚焦当下,把眼前的景致进行细腻铺陈,如画般展开。颈联顺势深入,围绕楚地的名胜佳处精描细绘,让楚境之美跃然纸上。到了尾联,诗人借楚狂接舆来自喻,将内心的情志毫无遮掩地宣泄而出。整首诗笔触细腻入微,篇章结构精巧完整,巧妙地将情感隐匿于山水景致之间,含蓄蕴藉,不露锋芒,引人反复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度荆门望楚》系陈子昂年轻之作,确切创作时间已难考证,据推测应为公元679至680年(调露年间),那时陈子昂初次离川赴京应试,于入楚途中挥笔写就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人描绘了自己离开巫峡、奔赴章台途中所见之景,展现了巴国山川的风貌与荆门的壮丽景色,随着行程推进,依次呈现出山川行尽、烟雾消散、城郭在旷野中错落、树木于白云边隐现的画面。尾联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表达了诗人初入楚地时的兴奋、豪迈之情,以及对未来前途充满期待又略带不羁的心境,全诗营造出一种开阔雄浑又富有朝气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叠字:开篇“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运用叠词“遥遥”“望望”,既强化了路途的遥远之感,又生动地体现出诗人在行程中不断眺望、急切前行的状态,从动作与距离描绘上,开启这场行旅叙事。直抒胸臆:“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诗人直抒胸臆,以“狂歌客”自比,在初入楚地之际,毫不掩饰内心的兴奋与豪迈,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与前文的写景相融合,借景抒情又直抒胸臆,将诗人对前路的憧憬、自身的不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诗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对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前半句写巴国山川在身后逐渐远去、隐没,后半句描绘荆门之地烟雾散开、新景呈现,一“尽”一“开”,鲜明地展现出地域转换间景色的变化,勾勒出旅途的动态感,也暗示诗人即将踏入新境地的心境转折。寓情于景:通过“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的景象变化,以“尽”显回望之态、“开”状豁然之境,将目睹异地风光的新奇与兴奋融于写景,不着痕迹地传递出心境的转换。

3. 分段赏析

首联“遥遥去巫峡”,“遥遥”极言距离之远,诗人从梓州出发,已远离巫峡。巫峡地处三峡中间,陈子昂诗中“望望下章台”,“望望”体现诗人初离故乡、乍入楚境,对楚国风光充满渴望,故而一再瞻望。“下”字借长江水势,展现出如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般的磅礴气势,“章台”表明已进入楚境。颔联“巴国山川尽”,意味着度过荆门后,诗人与生活二十年的故乡巴蜀山川告别,“尽”字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荆门烟雾开”描绘船到荆门前后的景象,未到之时烟雾缭绕,过了荆门则烟消雾散,“开”字生动传达出诗人豁然开朗的心境,与此前舟行三峡的险峻逼仄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对“烟雾开”作了具体描绘。城邑在苍野间划分界限,显示出人口稠密;树木在白云边中断,体现出远树连天、碧野无际的开阔之景,尽显楚天辽阔。尾联“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化用楚狂接舆的典故。古有楚狂接舆,今有诗人狂歌入楚。这里的“狂”是诗人初次离乡入楚、走向广阔新天地的欣喜若狂。诗句在逸兴飞扬中结束,巧妙运用“狂”“歌”“楚”三字,表达了与原典截然不同的积极感情,颇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气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法精巧细致,篇章架构严谨完整。诗人巧妙借助寓情于景的方式,将情感不露痕迹地融入景致描绘之中。如此一来,读者恰似透过一扇窗,得以较为全面地洞察诗人丰富多样的个性,以及他在创作上多元的才能,体悟其含蓄蕴藉背后的深厚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平淡中亦有一种清味。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子昂“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等句,平淡简远,王、孟二家之祖。

明胡应麟《诗薮》

# 每于结句情深,酷似摩诘。

明邢昉《唐风定》

# 平大苍直,正字之以变古者,然蕴藉自在,未入促露。一结巧句雅成。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选评》

# “遥遥”、“望望”,行役者实有此苦。“尽”字、“开”字,行役者实有此喜。“城分”、“树断”,行役者实有此景。“今日”、“谁知”,行役者实有此快活。“狂歌客”二字添得恰好。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末借楚狂完题。……以楚狂自喻,二字拆开,运化得妙。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起联总冒。中二联写景,分一详一略。

清黄生《唐诗矩》

# 虽适异国,有喜其得所意,当是正风。

清叶蕖《唐诗意》

# 陈德公先生曰:体节高浑,独辟成家,初唐气雾扫尽矣。三、四分画地界,甚苍亮。五承四、六承三,居然可寻。结是使事出新法。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冯舒:如此出题,如此贴题,后人高不到此。冯班:如此方是《度荆门望楚》,一团元气成文。陆贻典:蒋西谷云:首句是“度荆门”,二句是“望楚”。然“遥遥”二字即带“望”宇,“下”字回顾“度”字,古人法律之细如此。落句挽合“度”字有力。纪昀:连用四地名不觉堆垛,得力在以“度”字、“望”字分出次第,使境界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故虽排而不板。五、六写足“望”字。以上六句写得山川形胜满眼,已伏“狂歌”之根。结二句借“狂歌”逗出“楚”字,用笔变化。再一挨叙正点,则通体板滞矣。无名氏:峻整遒劲,看去仍生动。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观灯乐行》

下一篇:唐·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