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裁为鸣凤管":它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
# 凤管:笙箫。
"不须截作钓鱼竿":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
# 截作:截断。
"千花百草凋零后":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
"留向纷纷雪里看":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竹诗。全诗运用巧妙的对比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竹洁高品质的赞誉,足见他对竹子的喜爱。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比喻:诗的开头就是的一连串比喻描写,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前三句的比喻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一个“看”字点明了诗的主旨,激发了诗的灵魂,让人无限遐想。
3. 分段赏析
这首《题李次云窗竹》的开篇两句,遣词造句极为平实,表意也并不深邃,仅仅是陈述竹子常见的用途,如制作乐器或渔具,可作者偏偏着重强调“不用”“不须”。至于为何有此态度,诗的结尾两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前面三句皆为铺垫,只为与末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直言,既不将竹子制成鸣凤之管,也不把它当作钓鱼之竿,而是要让竹子在百花百草纷纷凋零之后,于大雪纷飞之际,傲然挺立在雪中,供自己欣赏那凌雪傲霜的独特风姿。诗的前两句,着眼于竹子在世俗生活里的功利实用性;而末句,则着重展现竹子的精神价值。显而易见,作者并不看重竹子的功利用途,他真正在意的,是竹子所蕴含的品格对人的熏陶。作者刻意营造出这种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之间,对竹子的喜爱与对其品格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留向纷纷雪里看”,看的究竟是什么呢?当然不是竹子平常的青翠模样,而是从雪中孤竹的姿态里,洞察到竹子高洁的本质,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孤傲气质。此诗借竹子寄托深刻寓意,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由衷向往与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