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shān
sēng
zuò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shí
jìng
dān
sōng
mén
qīng
tái
xián
jiē
yǒu
niǎo
chán
shì
rén
kāi
kuī
chuāng
jiàn
bái
guà
shēng
chén
āi
shǐ
使
kōng
tàn
réng
péi
huí
xiāng
yún
biàn
shān
huā
cóng
tiān
lái
yǒu
kòng
yuè
hǎo
kuàng
wén
qīng
yuán
āi
liǎo
rán
jué
shì
shì
fāng
yōu
zāi

译文

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逐句剖析

"石径入丹壑":石径丹壑,

"松门闭青苔":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 青苔:青色的苔藓。,松门:谓以松为门,前植松树的屋门。

"闲阶有鸟迹":闲阶上满是鸟迹,

# 鸟迹:亦作“ 鸟跡 ”。

"禅室无人开":敲敲禅室无人开。

# 无人:没有人;没人在。,禅室:佛教寺院中僧众修禅的房间。

"窥窗见白拂":从窗户窥见白拂尘,

# 白拂:白色的拂尘。,窥:窥见。

"挂壁生尘埃":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 壁:墙壁。

"使我空叹息":使我空自叹息,

"欲去仍裴回":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 裴回:即“徘徊”。

"香云徧山起":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

# 香云徧山起:《华严经》:乐音和悦,香云照耀。徧,同“遍”。

"花雨从天来":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 花雨从天来:《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已有空乐好":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

"况闻青猿哀":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 青猿哀:青猿的哀鸣。,闻:听到。

"了然绝世事":很明显,要了绝世事,

"此地方悠哉":这个地方最悠哉。

# 此地方:这个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寻山僧不遇作》乃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李白踏石径访僧,却未能如愿相见,于是将此番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倾注笔端:闲置的台阶上,留下了鸟儿停歇的印记;禅室之内,空无一人,显得格外静谧;而窗边的白拂尘,早已积满了岁月的尘埃。尽管心中萌生离去之意,但面对山间那如画的景致,诗人却迟迟不舍离去。此诗细腻地勾勒出山谷的幽深静谧与诗人的内心徘徊,既流露出对未能遇见山僧的丝丝遗憾,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山林间那份恬淡悠闲生活的无限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寻山僧不遇作》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访友不遇题材的诗。这首诗描绘了山谷的幽静氛围,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犹豫,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与山僧相遇的深深遗憾,以及内心深处对山林悠闲生活的无限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四句描绘了诗人寻访山僧的沿途景象和到达禅室后的所见。石径蜿蜒深入红色的山谷,松门紧闭,上面覆盖着青苔,显得幽静而古老。闲置的台阶上留有鸟儿的足迹,而禅室却大门紧闭,无人开启。这些景象不仅勾勒出一幅幽静的山林画面,也暗示了山僧的离世高蹈和诗人的寻访不遇。次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禅室内的情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从窗户窥视进去,只见白色的拂尘挂在壁上,已经积满了尘埃。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禅室的空寂和时间的流逝。诗人因此感到空虚和叹息,想要离去,却又因为对山中美景和僧侣生活的向往而徘徊不舍。后四句转而描写山中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悟。香云弥漫整个山谷,花瓣如雨般从天而降,构成了一幅美丽而神秘的画面。诗人已经感受到了山中的空寂之乐,更何况还听到了青猿的哀鸣声,更增添了一份超脱世俗的韵味。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对山林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他明白了世俗之事的虚无缥缈,觉得这个地方真是悠闲自在的乐土。

3. 作品点评

访友诗展现了散文化特点,前六句按径、壑、门、阶、室、窗、壁的顺序明快叙述。虽非行云流水,却也条理清晰。初看辞章得体,节奏平稳,但细想之下,这清晰的叙述略显单调,缺乏更深诗意。不过,这并不否定散文化,对散文化需从价值观上认识。散文化往往与诗歌叙事完整性的追求相关,若诗在短篇幅内更注重事情脉络而非情感爆发,就易显现散文化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汪遵《夷门》

下一篇:唐·王维《凝碧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