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hòu
què
yuán
j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í
cūn
cōng
cōng
bié
fēng
shuǐ
qiáo
biān
huí
xíng
dào
chéng
mén
cán
jiǔ
xǐng
wàn
chóng
hèn
shí
lái

译文

在蒲池村中匆匆告别,于沣水桥边独自徘徊、迟迟不愿离去。走到城门口时酒意渐散,万千离别的愁绪瞬间涌上心头。

逐句剖析

"蒲池村里匆匆别":在蒲池村中匆匆告别,

"沣水桥边兀兀回":于沣水桥边独自徘徊、迟迟不愿离去。

"行到城门残酒醒":走到城门口时酒意渐散,

"万重离恨一时来":万千离别的愁绪瞬间涌上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后却寄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点出与友人元稹在蒲池村仓促分别、自己醉归途中的场景;后两句以城门酒醒后离恨骤涌的瞬间,抒发了深挚的友情与别后的孤寂。全诗通过简练而传神的笔触,将醉态归程与清醒后的情感落差形成鲜明对比,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诗人醉后怅惘、酒醒恨涌的复杂心绪,真挚动人地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中唐文人交游中深沉细腻的情感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以实写虚:后两句通过“城门残酒醒”这一具体场景的实写,触发“万重离恨”的虚化情感表达。醉时的混沌与醒后的清醒形成虚实对照,城门作为现实空间节点,将诗人从醉酒拉回现实,使抽象的离恨借由具象的残酒、城门等意象骤然具现,突显情感冲击的强烈与不可抑制。对比:前两句中,“悤悤别”与“兀兀回”形成动作与状态的鲜明对比。“悤悤别”以急促的离别动作展现内心的不舍,而“兀兀回”以醉态踉跄的归途凸显恍惚迷离,二者通过动态反差强化了离别的仓促与归来的孤寂,暗示情感在压抑中蓄积,为后文“万重离恨”的迸发埋下伏笔。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简洁的时空对比勾勒离别场景。“蒲池村”与“沣水桥”形成地理空间的切换,“匆匆别”与“兀兀回”则通过叠词强化情感张力。前句“匆匆别”既点明离别之仓促,又暗含对友情的珍重与不舍;后句“兀兀”一词(意为醉态恍惚或心神不宁)生动描绘诗人醉酒后踟蹰独归的颓然之态,暗示离别后内心的孤寂与怅惘。两处场景的对比,凸显了诗人从与友人相聚的短暂欢愉跌入独自归途的落寞。后两句以戏剧性的转折深化离愁。“行到城门”是空间转换的关键节点,象征醉意与现实的交界;“残酒醒”既呼应诗题“醉后”,又暗示酒醒后离别的伤痛愈发清晰。末句“万重离恨一时来”以夸张手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万重”极言离恨之深重,“一时”则强调情感的猝然迸发,仿佛城门这一物理界限成为触发情感洪流的闸口。诗人以酒醉时的浑噩反衬清醒后的痛楚,展现出对元稹深厚友情的不舍与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郴《赠别二首》

下一篇:唐·韩偓《避地寒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