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应无著":悟得了道,就应当没有什么挂碍,
"谋生亦不妨":谋生也没有什么妨碍。
"春泥秧稻暖":春天的泥巴是暖和的,正好用来插秧种稻,
"夜火焙茶香":夜晚的炉火用来烘焙茶叶,散发出阵阵清香。
"水巷风尘少":水边的小巷里风尘很少,
"松斋日月长":松树环绕的书斋里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高闲真是贵":这种高雅的闲适生活才是真正的珍贵,
"何处觅侯王":哪里还需要去寻找什么王侯将相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得道应无著,谋生亦不妨。”的对比,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对世俗生活的包容。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平衡的思考。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不仅描绘了田园劳作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具体生活场景的描写(“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也有对精神境界的抽象表达(“得道应无著,谋生亦不妨”),虚实相生,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2. 分段赏析
首联:“得道应无著,谋生亦不妨。”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得道应无著”意味着真正领悟了道的人,内心应当无所执着,超脱于世俗之外。“谋生亦不妨”则表明,即使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也不排斥世俗的谋生方式。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平衡看法,展现了豁达的生活态度。颔联:“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具体场景。“春泥秧稻暖”描绘了春天插秧的温暖场景,体现了田园劳作的温馨与生机;“夜火焙茶香”则描绘了夜晚烘焙茶叶的香气,展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惬意。这一联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颈联:“水巷风尘少,松斋日月长。”进一步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闲适。“水巷风尘少”写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远离尘世的喧嚣;“松斋日月长”则通过“日月长”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然,时间仿佛在这里变得缓慢。这一联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脱。尾联:“高闲真是贵,何处觅侯王。”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高雅闲适生活的向往。“高闲真是贵”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珍视,认为这种闲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高贵。“何处觅侯王”则通过反问,表明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这一联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价值观。
上一篇:唐·戎昱《咏史》
下一篇:唐·刘禹锡《桃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