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青史上":汉朝的史书上,
# 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汉家:汉朝。
"计拙是和亲":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 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计拙:计谋拙劣。
"社稷依明主":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
#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安危托妇人":国家之安危,岂可托付于妇人乎?
# 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岂能将玉貌":又怎么能凭借女子的美貌,
#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便拟静胡尘":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 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胡:一作烟。尘:指烟尘,代战争。,拟:意欲;打算。
"地下千年骨":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
#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谁为辅佐臣":又有谁曾是辅佐君王的贤臣?
# 辅佐:辅助。
唐代诗人
戎昱(?~799?),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荆州)人。曾入多幕,历多州刺史。其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也有忧念时事、感伤身世之作。表现伤乱的作品,多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认为这类作品与杜甫相接。其赠人与写景之作,则气象局促,造句拙累。严羽称其诗“有绝似晚唐者”。代表作品有《苦辛行》《苦哉行五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汉朝和亲政策的批判,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屈辱求和政策的反对,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与民族尊严,同时引发对国家正确治理和贤能辅佐之臣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诗歌开篇便直接表明观点,毫不隐晦。一落笔就指出在汉朝的历史中,和亲是最为笨拙的计策,迅速切入主题,简洁有力地奠定了全诗批判和亲政策的基调,让读者能第一时间把握诗人的态度和诗歌主旨。借古讽今:全诗以汉朝历史上的和亲政策为切入点,“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表面上是在批判汉朝和亲这一策略的拙劣,实则是针对唐代安史之乱后,朝廷面对边患采取屈辱和亲政策的现实进行讽刺。直抒胸臆:“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诗人在此句中毫无保留地直接抒发自己的观点。直白地指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应当依靠贤明的君主,而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妇人身上是荒谬的。没有任何含蓄委婉的表达,直接将对和亲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正确治国之道的见解,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情感真挚且强烈,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以和亲求安这种做法的不满与担忧。
3. 分段赏析
首联:起笔便直切要害,将汉家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此处以汉寓唐,暗指汉唐两代对外和亲政策)。往昔史册中,和亲通婚之事屡见不鲜,汉初对匈奴、唐代对吐蕃等异族的和亲之举,历历在目。然而,这些和亲策略终究未能扭转王朝衰败之势,无法阻挡国运走向衰落的轨迹,足见此计实为短视且拙劣之策。诗人借回顾历史教训,对和亲政策予以尖锐批判,鲜明态度不言而喻。颔联:言辞犀利,直抒胸臆。诗人明确指出,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君主贤明、臣子得力,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和亲女子身上,既不可靠,更暗藏危机。推行和亲政策,实则暴露出统治者的昏聩与臣子的无能。诗人凭借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尽显远见卓识,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颈联:深入剖析,直击本质。面对现实中唐王朝屈辱求和的和亲政策,诗人痛心不已,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反问,以“岂”字当头,如利剑出鞘,将和亲政策的荒谬本质与屈膝投降的耻辱展露无遗,尽显批判之锋芒。尾联:“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古讽今,直指唐王朝重臣庸碌无为,感慨朝堂之上难觅能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材。以历史诘问作结,使诗歌意境更为宏大深远,引人深思国家兴衰与人才之重。
4.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运用借古讽今之法,以汉朝相关史事为蓝本,针砭时弊,对唐代君王类似举措予以讥斥。诗中旨意清晰可辨,诗人态度斩钉截铁,成功发挥出有力的讽谏功效。其语言质朴简约,浅近易懂,于平实中见真章。而蕴含其中的情感,激昂且沉痛,真挚而自然,极具感染力。不过,也因诗人内心愤懑之情太过浓烈,倾泻而出,使得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稍显直白,在含蓄委婉之美上有所欠缺,未能营造出更多韵味悠长的审美空间。
# 此诗辞严义正,虽善史断者,不能过也。
不详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戎昱《和蕃》云:“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之有五利,而日无千金之费。上曰:“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侍臣答是戎昱)上悦曰:“朕又记得《咏史》一篇,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称诗人之兴咏。”圣旨如此稠叠,士林之荣也。其《咏史》诗云:“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上笑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公卿遂息和戎之论矣。
唐范摅《云溪友议》
# 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如后人以文体行之,则非也。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此亦议论之佳者矣。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议论正而不迂,锤炼工而不滞。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冯班:名篇。亦是议论耳,气味自然不同。意气激昂,不专作板论,所以为唐人。查慎行:与崔涂《过昭君故宅》寄慨略同。五、六太浅。纪昀:太直太尽,殊乘一唱三叹之旨。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贤愚不分,不足以论人;是非不辨,不足以论事;取舍不明,木足以御事变而服人心。是故太冲《咏史》,其是非颇不乖人心所同然;嗣宗《咏怀》,其予夺几可继《春秋》之笔削。他如陶题甲子,见受禅之非宜;谢过庐陵,雪沉冤于既死。此后唯杜工部……等作,读之可见其经济之实学,笔削之微权焉。他如“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数诗亦其后劲者矣。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施山人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