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fàn
jiù

朝代:唐作者:张蠙浏览量:1
biàn
xìng
míng
bǎi
yuè
yuè
chéng
yóu
zài
fàn
jiā
rén
jiàn
piān
zhōu
què
xiào
qīng
shēng
fàn

译文

范蠡改变姓名离开了百越之地,越国的城池依然还在,但范蠡的故居却已荡然无存。其他人不理解范蠡乘坐扁舟离去的心意,反而嘲笑他(范蠡)轻易舍弃已有的地位和财富,去泛游五湖是糊涂不明智的行为。

逐句剖析

"一变姓名离百越":范蠡改变姓名离开了百越之地,

# 百越:对南方古越族的总称。此指越国之地。,变姓名:范蠡退隐后更名鸱夷子皮、陶朱公。

"越城犹在范家无":越国的城池依然还在,但范蠡的故居却已荡然无存。

"他人不见扁舟意":其他人不理解范蠡乘坐扁舟离去的心意,

# 见:一作识。

"却笑轻生泛五湖":反而嘲笑他(范蠡)轻易舍弃已有的地位和财富,去泛游五湖是糊涂不明智的行为。

# 五湖:指太湖或太湖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经范蠡旧居》是唐代张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聚焦范蠡“功成身退”的传奇:助越灭吴后,他毅然更名易姓,乘扁舟开启经商生涯。寥寥十余字,便精炼概括其跌宕人生。后两句则以时人视角衬范蠡高尚品格:世人不解他隐遁的决然,反倒讥笑其抛却荣华、浪迹山水。“扁舟意”与“泛五湖”,自范蠡后成为隐逸文化的符号——据晋代张方《楚国先贤传》,勾践欲分国与范蠡时,范蠡以“君行令,臣行意”婉拒,继而泛舟五湖、终身不返。诗中以他人“不见”(不识深意)与“却笑”(平庸短视)的世俗眼光,反衬范蠡功成身退的超凡智慧;而诗人能识破时人愚昧,正彰显其对范蠡“及时而退、寄情山水”的深度共鸣,字里行间满是对范蠡人生抉择的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蠙(?~?),唐代诗人。字象文,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乾宁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王建开国后,他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张蠙与郑谷、许棠等人并称“咸通十哲”,也是“九华四俊”之一。其工诗,尤长于写景状物。其诗风多受贾岛影响,精于锤炼,注重苦吟,诗作中有同情社会底层的一面,更多地流露出对个人遭际的抱怨。入蜀后生活较为安逸,致使晚期诗风趋向纤弱。代表作品有《乱中寄友人》《登单于台》《过萧关》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晚唐诗人张蠙,身处社会动荡之世,常借咏史之作,寄寓对现实的思索。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急流勇退的典故,恰成其投射个人政治理想与处世哲学的载体。诗中化用“变姓名”“泛五湖”典故,勾勒范蠡离越后隐姓埋名的行迹,也写出世人对他轻舟泛湖、远离功名之举的不解与讪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经过范蠡旧居时,回忆起范蠡功成名就后变换姓名离开百越,表达诗人对范蠡功成身退智慧的理解,借古事抒发对人生选择和他人认知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围绕“变姓名”(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功成后隐退,更改姓名远离越国,以此彻底摆脱过去的身份和政治束缚,远离权力中心,避免可能到来的灾祸)、“泛五湖”(范蠡离开越国后,他乘坐扁舟,悠游于五湖之间,过上了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种行为在常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实际上,这是他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和选择)两个典故架构全诗,借这两个历史典故,把范蠡功成后急流勇退的事件写进诗里,融入对他人生抉择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其隐逸智慧的思考。对比:“越城犹在范家无”中,“越城在”体现历史遗迹的留存,“范家无”突出范蠡家族踪迹难寻,物是人非,凸显范蠡功成身退后的消隐,引发对其人生选择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一变姓名离百越,越城犹在范家无”:开篇叙述范蠡改变姓名离开百越的历史事件,“越城犹在”与“范家无”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暗示了范蠡的离去和他旧居的消失,营造出一种沧桑感。“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后两句针对世人对范蠡泛舟五湖的看法发表感慨。“他人不见扁舟意”指出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范蠡乘扁舟泛五湖背后的深意,“却笑轻生泛五湖”更表明世人不仅不理解,反而嘲笑范蠡此举是轻视生命。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世人浅薄认知的无奈,同时反衬出范蠡选择的超脱与智慧,深化了诗歌借古抒怀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吴筠《高士咏·司马季主》

下一篇:唐·张籍《江南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