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张蠙浏览量:1
bàn
西
tíng
rén
guān
sāng
huāng
jiù
guó
léi
diàn
zhào
qián
shān
gāo
huái
fán
shēng
dié
lòu
jiān
wéi
yīng
jìng
míng
yuè
cháng
chóu
yán

译文

半夜时分西亭骤雨,离乡之人独自推开门。故园桑麻已荒芜,唯有雷电映亮前山。雨滴细密落槐底,淅沥声与漏声交织。唯有镜中孤影伴,明月亦染愁容颜。

逐句剖析

"半夜西亭雨":半夜时分西亭骤雨,

"离人独启关":离乡之人独自推开门。

"桑麻荒旧国":故园桑麻已荒芜,

"雷电照前山":唯有雷电映亮前山。

"细滴高槐底":雨滴细密落槐底,

"繁声叠漏间":淅沥声与漏声交织。

"唯应孤镜里":唯有镜中孤影伴,

"明月长愁颜":明月亦染愁容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是唐代诗人张蠙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夜雨为经,离愁为纬,上片直写羁旅苦况,;下片运用倒装句法,既实写故园桑麻凋敝的荒芜,又虚绘雷光电照的奇幻山景。全诗凝练沉郁,将雨幕声色与游子愁颜交织成流动的时空画卷。诗人以白描手法捕捉雨夜细节,借自然界的雷动电闪反衬内心的波澜不惊,在工整对仗中暗藏情感跌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蠙(?~?),唐代诗人。字象文,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乾宁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王建开国后,他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张蠙与郑谷、许棠等人并称“咸通十哲”,也是“九华四俊”之一。其工诗,尤长于写景状物。其诗风多受贾岛影响,精于锤炼,注重苦吟,诗作中有同情社会底层的一面,更多地流露出对个人遭际的抱怨。入蜀后生活较为安逸,致使晚期诗风趋向纤弱。代表作品有《乱中寄友人》《登单于台》《过萧关》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是唐末五代诗人张蠙于唐亡后创作的。当时诗人漂泊异乡,夜雨骤至惊破残梦,竟夕辗转难眠,遂于寒灯孤榻间感怀身世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乡诗。通过虚实对照手法,描写了雨夜惊梦、故园遥望的孤寂场景,营造出冷寂萧索的意境,表达了唐亡后乱世漂泊的愁苦与故国之思。

2. 分段赏析

“半夜西亭雨,离人独启关”两句以直叙开篇,点明雨夜独醒的情境。“半夜”与“独”字强化了孤寂氛围;“离人”身份则暗示漂泊之痛,为全诗奠定愁绪基调。以动作描写“启关”外化内心焦灼。“桑麻荒旧国,雷电照前山”承接前两句展开虚实对照。“桑麻”代指故园田园,“荒旧国”以倒装句式突显故土凋敝之痛,与“雷电照前山”的实景形成强烈反差:前者是记忆中荒芜的虚像,后者是眼前阴森的实景。闪电的瞬时强光不仅照亮山体,更刺破诗人对故国的幻想。“细滴高槐底,繁声叠漏间”转入雨景的微观刻画。此联摒弃宏大叙事,聚焦槐叶滴露的细密与雨打屋漏的繁复,通过“细滴”与“繁声”的感官叠加,将听觉的缠绵雨声转化为视觉的绵密意象。叠字“叠漏”既摹写雨势连绵,又暗喻愁思堆积,以动态笔法延续前联的凄冷意境。“唯应孤镜里,明月长愁颜”收束于物我同悲的意境升华。诗人将愁绪投射于镜中孤影与冷月,赋予明月人格化愁容,形成“物愁—人愁”的双重映射。末句化用“我本将心向明月”的典故,却反转为明月共愁的悲怆,使全诗在静默的镜像中达到情感高潮,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勾勒出细腻的雨幕图景,将读者引入氤氲的江南烟雨中,体味游子有家难归的怅惘。诗中"桑麻荒旧国"之句堪称妙绝:通过倒置句式,既合平仄又显深意。旧国桑麻的实景与雷鸣电闪的虚境构成时空叠影,虚实对比很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吴融《金桥感事》

下一篇:唐·徐夤《牡丹花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