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罢淮边客路通":战争平息,淮河边上客路再次畅通,
# 淮边:指淮河一带。,兵罢:指战争结束。
"乱鸦来去噪寒空":乌鸦聒噪,飞来飞去对着寒冷的天空哀鸣。
# 噪:(乌鸦)鸣叫。
"可怜白骨攒孤冢":可怜将士白骨,聚集成千形成孤坟,
# 可怜白骨攒孤冢:这是在描写上万战死将士的白骨交错堆积,形成了孤零零的大型坟茔。攒,聚集。
"尽为将军觅战功":遥想当年,他们都曾为将军寻求立下战功。
# 觅战功:寻求立功。与王昌龄《闺怨》中“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的“觅封侯”意思相近。
晚唐诗人
张蠙(?~?),唐代诗人。字象文,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乾宁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王建开国后,他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张蠙与郑谷、许棠等人并称“咸通十哲”,也是“九华四俊”之一。其工诗,尤长于写景状物。其诗风多受贾岛影响,精于锤炼,注重苦吟,诗作中有同情社会底层的一面,更多地流露出对个人遭际的抱怨。入蜀后生活较为安逸,致使晚期诗风趋向纤弱。代表作品有《乱中寄友人》《登单于台》《过萧关》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战争哀歌的七言绝句,借淮河战场白骨成冢的惨烈景象,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暴政本质。诗中寒鸦盘桓、万人尸骨与将军战功碑的鲜明对比,凝聚成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血泪控诉,字间浸透对战死士卒的悲悯与对权力罪恶的终极追问。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本诗通过递进的场景完成情景交融。首句“客路通”的虚妄安宁,引出诗人对战乱暂歇的苦涩欣慰;“乱鸦噪寒空”以乌鸦食腐、寒天哀鸣的视听意象,暗示死亡之惨烈;“白骨攒孤冢”用白骨堆积的特写镜头,凝聚对万千生命的悲悯。这些景象最终在末句“尽为将军觅战功”中爆发为对战争的愤怒控诉——诗人不直抒胸臆,而是让乌鸦的聒噪、白骨的森然成为无声证词,通过场景的层层叠加,使批判锋芒自然从景中迸发,实现“景中生情,情托于景”的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兵罢”指战争结束,“淮边”点明地点为淮河一带,暗含此地长期为战场的历史背景。“客路通”表面写道路恢复通行,实则暗含战乱后民生凋敝的短暂喘息。此句以平静的叙述开篇,用“通”字反衬战乱时交通断绝的惨状,为后文惨景的展开埋下伏笔。诗人通过“兵罢”与“客路通”的对比,既隐现对和平的短暂欣慰,又暗示战后景象的荒芜,形成情感上的蓄势。次句“乱鸦来去噪寒空”,“乱鸦”以密集意象渲染画面,乌鸦成群聒噪,象征死亡与荒凉;“噪寒空”中“噪”字刺耳,“寒”字既指天气寒冷,亦隐喻心境凄冷。乌鸦食腐的特性与“万人冢”呼应,暗示战场上尸骨未收的惨状。此句以动衬静,乌鸦的喧嚣反衬出人烟绝迹的死寂,而“乱”字更强化了战乱后无序、破败的社会图景。声音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将战后的恐怖氛围推向极致。第三句“可怜白骨攒孤冢”,“可怜”直抒诗人悲悯,“白骨”具象化死亡,“攒”字突出尸骨堆积之密,而“孤冢”之“孤”暗含无人祭奠的悲凉。此句聚焦特写镜头:万千白骨杂乱堆积成孤零零的坟丘,既控诉战争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又以“孤”字点出死者被遗忘的悲剧。从“乱鸦”的远景到“白骨”的近景,画面层次递进,情感浓度加深。末句“尽为将军觅战功”,“尽为”以绝对语气揭露战争本质——士兵的牺牲仅是为将领博取功名。“觅战功”化用王昌龄“觅封侯”典故,但将闺怨转为对统治者的鞭挞。此句跳出景物描写,直指社会矛盾:将军的荣耀建立在“万人冢”之上。前三句蓄势至此爆发,“觅”字尤显讽刺,将个体生命价值与权力欲望对立,完成对战争罪恶的终极批判。全诗因末句的升华,从哀景书写升华为对封建军阀的血泪控诉。
4. 作品点评
张蠙《吊万人冢》以“白骨攒孤冢”与“乱鸦噪寒空”的意象叠加,构建出极具感染力的战争场景。其批判视角与曹松“一将功成万骨枯”、杜荀鹤“生灵血染成”形成思想呼应,但突破在于通过递进式场景叙事实现揭露:前三句由“客路通”的平静引向森森白骨,末句“尽为将军觅战功”如利刃出鞘,将视觉冲击转化为对战争本质的诘问。这种由具体场景切入的批判路径,构思独特,为读者欣赏。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