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兵春尽回":春日里无战事边疆的士兵都已返回,
# 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
"独上单于台":我独自一人登上了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太阳从大地渐渐升起,
# 地中出:从平地升起。
"黄河天外来":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从远天之外涌来。
"沙翻痕似浪":黄沙随风翻滚的纹痕好似水中波浪,
# 沙翻:沙随风翻滚。
"风急响疑雷":狂风呼啸,响声如同雷鸣。
# 响疑雷:响声如同雷鸣。
"欲向阴关度":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
# 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阴关晓不开":可惜阴山关隘虽已天亮,却门户不开,无法通行。
晚唐诗人
张蠙(?~?),唐代诗人。字象文,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乾宁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王建开国后,他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张蠙与郑谷、许棠等人并称“咸通十哲”,也是“九华四俊”之一。其工诗,尤长于写景状物。其诗风多受贾岛影响,精于锤炼,注重苦吟,诗作中有同情社会底层的一面,更多地流露出对个人遭际的抱怨。入蜀后生活较为安逸,致使晚期诗风趋向纤弱。代表作品有《乱中寄友人》《登单于台》《过萧关》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描绘了春日边塞的荒凉壮阔风光,展现了沙翻浪涌、风急如雷的塞外景象,以及阴关紧闭的边关态势,体现了塞外生活的艰苦,抒发了诗人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之景,初抒豪迈激昂之情,展现出颇具“盛唐气象”的格调;而后在面对想象中的前路阻障时,又借景抒发无奈、颓唐之绪,通过景色描写与情感抒发的交融,反映出晚唐诗歌创作在情感表达上的转变,以及时代背景对诗歌风格的影响。比拟:“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一句中,诗人运用比拟手法,赋予风与沙以生动的动态特征。将呼啸的风比拟为轰鸣的雷声,以声音的相似性强化风势的磅礴与震撼,令人惊心动魄;把飞扬的沙比拟为翻涌的波浪,借形态的相像突出沙流的汹涌之态,使塞外独特景致如在眼前。
3. 分段赏析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首联写春日里战事平息,边兵得以返回,诗人独自登上单于台。此联作为全诗总起,“春”与“独”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凝练有力。春日兵归,边关暂得安宁,方有登台赏景的闲情;虽逢春日,后文却全无春色,更显塞外如李白《塞下曲》所写“无花只有寒”的荒寒之貌。独登高台、凝目沉思的举动,勾勒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此句描绘白日仿佛从平地喷薄而出,尽显升腾之势;黄河似自天外奔涌而来,极言源远之态。“白日”与“黄河”相对,于寥廓苍茫的意境中融入壮丽色彩。白日出于地平线下、黄河源自天外之象,皆因诗人身处高台,视角独特所致。“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此句延续写景,以比拟手法凸显居高临下的视角:高处风急,风声轰鸣如雷,惊心动魄;俯瞰沙地,沙浪翻涌似潮,清晰可辨。“疑雷”一词精准传递出诗人细辨风声时的惊异之态。中间两联,白日、黄河、沙浪、风声,由远及近,层次分明,构建出兼具色彩、动态与声响的立体画面,将边塞风光的壮阔雄浑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言质朴浑厚,承盛唐气象又别开新境,备受后世推崇。“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向北眺望阴山,见雄关如铁,即便破晓时分仍紧闭不开。阴山作为汉代抵御匈奴的屏障,诗人本想一探究竟,却被紧闭的关隘阻断,其怅惘之情隐现于字间。
4. 作品点评
张蠙早年有塞外游历经历,创作了诸多边塞诗作。其诗刻画边塞风光,用语质朴,意境宏阔,虽为晚唐诗人之作,却颇具“盛唐气象”。然而,当诗人直面横亘前路的险阻时,笔下激昂豪迈的高歌,转而变为无奈低叹的颓唐之调。晚唐时期,即便诗人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景致,也难以拥有盛唐时代那股蓬勃向上的朝气了。
#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蠙句也。唐诗之壮浑者终于此。
明胡应麟《诗薮》
# 浑成圆厚。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此地几人能到?读此诗,仿佛如目睹矣。“白日”二句,雄而且险。
清黄周星《唐诗快》
上一篇:唐·李商隐《清夜怨》
下一篇:唐·李景伯《回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