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zhú

朝代:唐作者:张蠙浏览量:3
xīn
biān
àn
tíng
chū
zhǎng
liǎng
sān
jīng
shì
shān
shǎo
shēng
chuí
shāo
cóng
shàng
chū
róu
tuò
jiān
chéng
yòng
gāo
táng
xiá
fēng
zhī
sǎo
yuè
míng

译文

新长的竹鞭暗暗伸进庭院,刚开始长出两三根茎。不是其他山上竹子少,只是没有像在这块地方生长得这般独特。垂着的竹梢从竹丛中长出,柔软的叶子在笋壳间长成。哪里用得着像高唐峡的竹子,在风中,竹枝摇曳扫过明月。

逐句剖析

"新鞭暗入庭":新长的竹鞭暗暗伸进庭院,

"初长两三茎":刚开始长出两三根茎。

# 两三茎:一作一茎茎。

"不是他山少":不是其他山上竹子少,

"无如此地生":只是没有像在这块地方生长得这般独特。

"垂梢丛上出":垂着的竹梢从竹丛中长出,

"柔叶箨间成":柔软的叶子在笋壳间长成。

# 箨:笋壳。

"何用高唐峡":哪里用得着像高唐峡的竹子,

# 高唐峡:即巫峡。

"风枝扫月明":在风中,竹枝摇曳扫过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竹》是唐代诗人张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二句描绘竹子惊人的生长速度,庭院中新栽的竹子,转瞬便已长至两三茎之高;三四句点明新竹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并非他山竹子稀少,而是难及此处丰茂;五六句细致刻画新竹的生长过程,新发的竹叶渐渐压弯竹节,层层舒展,柔嫩的叶片从笋壳中抽离而出,尽显勃勃生机;末两句笔锋一转抒发感慨,巫峡何必借助风力扫云破雾以寻明月,此间竹枝婆娑,完全可代“风枝”映照清辉。全诗描绘竹子蓬勃生长之态,末句以竹枝代“风枝”的比喻俏皮灵动,既添趣味,又赋予画面动态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蠙(?~?),唐代诗人。字象文,池州青阳(今安徽贵池)人。乾宁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王建开国后,他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张蠙与郑谷、许棠等人并称“咸通十哲”,也是“九华四俊”之一。其工诗,尤长于写景状物。其诗风多受贾岛影响,精于锤炼,注重苦吟,诗作中有同情社会底层的一面,更多地流露出对个人遭际的抱怨。入蜀后生活较为安逸,致使晚期诗风趋向纤弱。代表作品有《乱中寄友人》《登单于台》《过萧关》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五言律。描绘了庭院中新竹生长的景象,新竹的竹鞭暗暗延伸到庭院,刚开始长出两三根茎。诗人强调并非别处竹子稀缺,而是此地新竹生长环境独特。新竹的垂梢从竹丛中探出,柔叶在笋壳间逐渐长成。诗人借新竹表达对庭院这一独特环境的珍视,认为此处新竹即使不像高唐峡的竹子那般闻名,也自有其在风中与明月相伴的美妙,表达了对新竹及生长环境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何用高唐峡,风枝扫月明”,诗人以“风枝”比喻竹枝,将竹枝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比作能“扫月明”的动态意象,既化用“高唐峡”典故增添诗意,又通过比喻赋予竹枝灵动的生命力,以俏皮笔触展现竹影婆娑的美感,突破静态写景的局限,让画面充满活泼的动态韵律。

3. 分段赏析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直接描述新竹生长的情景,竹鞭暗暗伸进庭院,新竹才刚刚长出两三根茎,“暗”字生动地表现出新竹生长的悄然,“初”字强调其生长初期的状态,为下文对新竹的进一步描写做铺垫。“不是他山少,无如此地生”,诗人笔锋一转,通过与他山竹子的对比,表达对庭院新竹生长环境的独特感受,突出此地对于新竹生长的特殊意义,深化对庭院新竹的情感。“垂梢丛上出,柔叶箨间成”,细致描绘新竹的生长姿态,垂梢从竹丛中长出,柔叶在笋壳间逐渐形成,通过对新竹梢和叶生长状态的描写,展现出新竹的生机与活力,画面感十足。“何用高唐峡,风枝扫月明”,以反问句收束全诗,表明无需像高唐峡的竹子那样闻名,此地新竹在风中摇曳,其枝条扫过明月,自有一番独特韵味,表达出诗人对庭院新竹的高度赞美与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采桑》

下一篇:唐·李贺《昌谷读书示巴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