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
·
gōng
xún
zuò
zuò

朝代:元作者:王哲浏览量:2
gōng
xún
zuò
zuò
rèn
shàng
xià
yào
chōng
gèng
zuǒ
yòu
jiāo
jiā
lóng
bān
chuán
yào
shì
hóng
chéng
duàn
liàn
biàn
yín
shuāng
duǒ
jīn
huā
qīng
xiāng
yuǎn
yuǎn
tòu
guò
kūn
lún
niǎo
niǎo
shàng
qīng
xiāo
jié
wén
guāng
huī
huī
kān
táng
miàn
cān
cóng
luó
xiān
cháng
chūn
zhèng
chǔ
xiāo
yáo

译文

你在修行中探寻修炼之事,要认清那代表日月的乌兔。身体上下气息要调和顺畅,左右两边更要让、象征阴阳的龙虎之气相互交融。搬运传输修炼的大药,必须放入人体这个红炉之中,经过不断的锻炼,使其变成银霜般的形态,最终凝聚成一朵金色的花朵。一股清幽的香气飘向远方,一直穿透到昆仑仙境。缓缓袅袅地升上青天,凝结成绚丽的云霞光芒、明亮耀眼,清晰可见。在神仙居住的玉堂宫殿之中,追随侍奉大罗仙。自己内心怡然欢喜,获得了永恒的青春长寿,正行走在自由自在的逍遥大道上。

逐句剖析

"公寻做作":你在修行中探寻修炼之事,

"认取乌兔":要认清那代表日月的乌兔。

"上下要冲和":身体上下气息要调和顺畅,

"更左右、":左右两边更要让、

"交加龙虎":象征阴阳的龙虎之气相互交融。

"搬传大药":搬运传输修炼的大药,

"须是入红炉":必须放入人体这个红炉之中,

"成锻炼":经过不断的锻炼,

"变银霜":使其变成银霜般的形态,

"一朵金花聚":最终凝聚成一朵金色的花朵。

"清香远远":一股清幽的香气飘向远方,

"透过昆仑去":一直穿透到昆仑仙境。

"袅袅上青霄":缓缓袅袅地升上青天,

"结雯光、":凝结成绚丽的云霞光芒、

"辉辉堪睹":明亮耀眼,清晰可见。

"玉堂里面":在神仙居住的玉堂宫殿之中,

"参从大罗仙":追随侍奉大罗仙。

"自怡喜":自己内心怡然欢喜,

"得长春":获得了永恒的青春长寿,

"正处逍遥路":正行走在自由自在的逍遥大道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蓦山溪》是金代道士王哲所作的一首词作,全篇以“道心”贯穿始终,将内丹修炼的深邃幽微熔铸于字里行间,道教玄妙哲思与词体文学之美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词作以道家思想为骨,深入阐释“道心”与“丹道”的内在联系,探寻生命本真。同时,借意象化的表达,将修炼过程中的身心感悟与天地运化相融,尽显超脱尘世、追求内丹圆满的精神境界。全词意境深远,哲思精妙,文辞兼具道家玄奥与词体韵律,为研究金代道教内丹思想与文学创作留下珍贵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王哲(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公寻做作,认取乌兔”恰似一把开启丹道秘境的钥匙。在道教内丹学说里,乌兔并非寻常兽类,而是日月精魄的化身——金乌载日巡天为阳,玉兔伴月流转为阴。这阴阳二气如同太极图中相互缠绕的鱼形,既对立又交融,不仅主宰着天地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更暗合人体生命节律,是内丹修炼的根本依托。​“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则道出修炼的核心要诀。龙虎在道门中向来是阴阳的具象象征:龙性飞扬,喻指体内升腾的阳气;虎性沉潜,对应沉降的阴气。这里的“上下左右”并非单纯的方位描述,而是要求修炼者通过调息、存思等功法,引导气息在周身经脉中循环流转。恰似让体内的龙虎二气于四肢百骸间纵横交错,最终达到阴阳冲和的境地,为内丹凝结筑牢根基。​“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以炉火炼丹作比,将玄妙的内丹修炼具象化。所谓“大药”,实则是修炼者将精、气、神凝炼至纯粹的状态——精为生命本源,气为运转动力,神为统摄主宰。而“红炉”即人身,借由特定的修炼法门,如同把握炉中火候,对精气神进行反复淬炼。这一过程需经年累月的专注,当杂质尽除,精气神便如银霜般纯净,最终聚作“金花”,象征内丹圆满。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暗合道家“九转还丹”的修行理念。历经漫长修炼,当内丹终成,修炼者便叩响了仙界之门。“玉堂”是道教典籍中仙人栖居的琼楼玉宇,云雾缭绕间尽显超凡脱俗;“大罗仙”则是逍遥于三界之外、超脱生死轮回的至高存在。踏入玉堂、位列仙班,意味着修炼者彻底挣脱尘世枷锁,完成从凡胎到仙体的蜕变,实现了生命层次的跨越。​“自怡喜,得长春,正处逍遥路”直抒修炼有成者的心境。这份喜悦不同于世俗的欢愉,而是勘破生死、明悟大道后的灵魂澄明。“得长春”呼应道门“长生久视”的追求,打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生命如四季常青的松柏;“逍遥路”则是庄子笔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终极境界——此时的修炼者,已能抛却一切执念,其心灵在天地间自在遨游,举手投足皆合自然之道。词作以这般圆融之境收尾,将道教“超凡入圣”的修行理想娓娓道来,让读者仿若置身于云雾缥缈的仙境,领略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敏中《沁园春 畅泊然纯甫由山东佥宪谢病归襄阳,》

下一篇:元·马钰《金鼎一溪云 次重阳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