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寻做作":你在修行中探寻修炼之事,
"认取乌兔":要认清那代表日月的乌兔。
"上下要冲和":身体上下气息要调和顺畅,
"更左右、":左右两边更要让、
"交加龙虎":象征阴阳的龙虎之气相互交融。
"搬传大药":搬运传输修炼的大药,
"须是入红炉":必须放入人体这个红炉之中,
"成锻炼":经过不断的锻炼,
"变银霜":使其变成银霜般的形态,
"一朵金花聚":最终凝聚成一朵金色的花朵。
"清香远远":一股清幽的香气飘向远方,
"透过昆仑去":一直穿透到昆仑仙境。
"袅袅上青霄":缓缓袅袅地升上青天,
"结雯光、":凝结成绚丽的云霞光芒、
"辉辉堪睹":明亮耀眼,清晰可见。
"玉堂里面":在神仙居住的玉堂宫殿之中,
"参从大罗仙":追随侍奉大罗仙。
"自怡喜":自己内心怡然欢喜,
"得长春":获得了永恒的青春长寿,
"正处逍遥路":正行走在自由自在的逍遥大道上。
王哲(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1. 分段赏析
“公寻做作,认取乌兔”恰似一把开启丹道秘境的钥匙。在道教内丹学说里,乌兔并非寻常兽类,而是日月精魄的化身——金乌载日巡天为阳,玉兔伴月流转为阴。这阴阳二气如同太极图中相互缠绕的鱼形,既对立又交融,不仅主宰着天地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更暗合人体生命节律,是内丹修炼的根本依托。“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则道出修炼的核心要诀。龙虎在道门中向来是阴阳的具象象征:龙性飞扬,喻指体内升腾的阳气;虎性沉潜,对应沉降的阴气。这里的“上下左右”并非单纯的方位描述,而是要求修炼者通过调息、存思等功法,引导气息在周身经脉中循环流转。恰似让体内的龙虎二气于四肢百骸间纵横交错,最终达到阴阳冲和的境地,为内丹凝结筑牢根基。“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以炉火炼丹作比,将玄妙的内丹修炼具象化。所谓“大药”,实则是修炼者将精、气、神凝炼至纯粹的状态——精为生命本源,气为运转动力,神为统摄主宰。而“红炉”即人身,借由特定的修炼法门,如同把握炉中火候,对精气神进行反复淬炼。这一过程需经年累月的专注,当杂质尽除,精气神便如银霜般纯净,最终聚作“金花”,象征内丹圆满。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暗合道家“九转还丹”的修行理念。历经漫长修炼,当内丹终成,修炼者便叩响了仙界之门。“玉堂”是道教典籍中仙人栖居的琼楼玉宇,云雾缭绕间尽显超凡脱俗;“大罗仙”则是逍遥于三界之外、超脱生死轮回的至高存在。踏入玉堂、位列仙班,意味着修炼者彻底挣脱尘世枷锁,完成从凡胎到仙体的蜕变,实现了生命层次的跨越。“自怡喜,得长春,正处逍遥路”直抒修炼有成者的心境。这份喜悦不同于世俗的欢愉,而是勘破生死、明悟大道后的灵魂澄明。“得长春”呼应道门“长生久视”的追求,打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生命如四季常青的松柏;“逍遥路”则是庄子笔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终极境界——此时的修炼者,已能抛却一切执念,其心灵在天地间自在遨游,举手投足皆合自然之道。词作以这般圆融之境收尾,将道教“超凡入圣”的修行理想娓娓道来,让读者仿若置身于云雾缥缈的仙境,领略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