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
·
·
bái
gào
yǒu
rén

朝代:元作者:王哲浏览量:3
zhèng
qīng
chūn
hóng
mào
ruò
kěn
huí
tóu
zhè
xià
fēn
míng
yuàn
huí
tóu
xīn
zǎo
dào
wéi
lín
chǔ
xiāo
yáo
suǒ
shàn
yuán
lái
è
yuán
sōu
jiàn
zhēn
róng
zhī
xiàng
líng
tái
zhù
zuò
mén
kāi
tōng
de
tiào
chū
zhī
shí
biàn
便
cháng
shēng

译文

正值青春年华,红润的面容汇聚于身。如果愿意回心转意,时便能清晰照见。只愿你早日回心转意,及早醒悟。若能与大道为伴,也能安住于逍遥自在之境。善缘自然汇聚而来,恶缘则会自行消散。深入探寻,便能照见真实的本我,至此方知原安住于心灵之中。人体七窍开通,便能寻得生命本源。超脱世俗束缚之时,便踏入了长生久视的修行之路。

逐句剖析

"正青春":正值青春年华,

"红貌聚":红润的面容汇聚于身。

"若肯回头":如果愿意回心转意,

"这下分明觑":时便能清晰照见。

"愿得回头心早悟":只愿你早日回心转意,及早醒悟。

"与道为邻":若能与大道为伴,

"也处逍遥所":也能安住于逍遥自在之境。

"善缘来":善缘自然汇聚而来,

"恶缘去":恶缘则会自行消散。

"搜见真容":深入探寻,便能照见真实的本我,

"知向灵台住":至此方知原安住于心灵之中。

"七座门开通的祖":人体七窍开通,便能寻得生命本源。

"跳出之时":超脱世俗束缚之时,

"便入长生路":便踏入了长生久视的修行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幕遮·白告友人》是元代王哲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正青春,红貌聚。”起笔,点出青春容貌相聚的场景,随即劝诫“若肯回头,这下分明觑。”,呼吁友人及时醒悟;接着直抒胸臆,表达“愿得回头心早悟”的期待,认为与道相伴方能得逍遥。下片转向因果规律,用“善缘来,恶缘去。”对比善恶缘分的变化,强调“搜见真容,知向灵台住”的内在觉醒;末句“跳出之时,便入长生路。”则以通俗语言传递修心向道的终极目标。全词语句直白浅近,通过直述劝诫与因果对照的表达技巧,传递出对修心悟道、追求超脱的向往,符合传统劝世文学“以浅喻深”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王哲(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从“正青春,红貌聚。”起笔,先勾勒出青春年少、容颜红润的鲜活画面,这是世俗眼中值得留恋的美好状态。紧接着“若肯回头,这下分明觑。”笔锋一转,以“回头”为关键动作,劝诫友人停下追逐外在的脚步,回头审视内心真实的状态,“这下分明觑”强调只要愿意反观,便能清晰看清生命的本相。随后“愿得回头心早悟。”直接表达期待,“早悟”二字满含急切的劝勉之意;“与道为邻,也处逍遥所。”则点明悟道的境界:若能与“道”相伴,生活便会如处逍遥之境,无需依赖外在的繁华,内心自能安宁自在。下片转向对缘分与本真的探讨:“善缘来,恶缘去。”以简练的语言概括生活中的因果流转,善缘自然汇聚,恶缘终将远离,暗含顺应自然、修心积善的道理。“搜见真容,知向灵台住。”进一步深入,“搜见真容”指探寻到内心的本真面貌,“灵台”代指心灵,说明真正的归宿是安住于内心的澄明之地。最后“七座门开通的祖。”以“七座门”比喻修行中需要突破的关卡(或指人体的七窍等传统意象),“开通的祖”强调修行的关键在于打通这些障碍;“跳出之时,便入长生路。”则总结修行的结果,当超越世俗束缚、突破这些关卡时,便能踏上长生的道路,这里的“长生”并非肉体的永生,而是精神的超脱与心灵的自由。

2. 作品点评

王哲于词作里借助隐喻技法,把玄奥的求道历程幻化为七重门户的次第洞开,通过善恶因果的鲜明映照,深化劝诫世人修道向真的主旨。其文字凝练精当,哲理与文学韵致交融,充分彰显出元代道教诗词的艺术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吴咏十章用韵复正宗架阁(其十)》

下一篇:元·王冕《梅花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