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正值青春年华,
"红貌聚":红润的面容汇聚于身。
"若肯回头":如果愿意回心转意,
"这下分明觑":时便能清晰照见。
"愿得回头心早悟":只愿你早日回心转意,及早醒悟。
"与道为邻":若能与大道为伴,
"也处逍遥所":也能安住于逍遥自在之境。
"善缘来":善缘自然汇聚而来,
"恶缘去":恶缘则会自行消散。
"搜见真容":深入探寻,便能照见真实的本我,
"知向灵台住":至此方知原安住于心灵之中。
"七座门开通的祖":人体七窍开通,便能寻得生命本源。
"跳出之时":超脱世俗束缚之时,
"便入长生路":便踏入了长生久视的修行之路。
王哲(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1. 分段赏析
上片从“正青春,红貌聚。”起笔,先勾勒出青春年少、容颜红润的鲜活画面,这是世俗眼中值得留恋的美好状态。紧接着“若肯回头,这下分明觑。”笔锋一转,以“回头”为关键动作,劝诫友人停下追逐外在的脚步,回头审视内心真实的状态,“这下分明觑”强调只要愿意反观,便能清晰看清生命的本相。随后“愿得回头心早悟。”直接表达期待,“早悟”二字满含急切的劝勉之意;“与道为邻,也处逍遥所。”则点明悟道的境界:若能与“道”相伴,生活便会如处逍遥之境,无需依赖外在的繁华,内心自能安宁自在。下片转向对缘分与本真的探讨:“善缘来,恶缘去。”以简练的语言概括生活中的因果流转,善缘自然汇聚,恶缘终将远离,暗含顺应自然、修心积善的道理。“搜见真容,知向灵台住。”进一步深入,“搜见真容”指探寻到内心的本真面貌,“灵台”代指心灵,说明真正的归宿是安住于内心的澄明之地。最后“七座门开通的祖。”以“七座门”比喻修行中需要突破的关卡(或指人体的七窍等传统意象),“开通的祖”强调修行的关键在于打通这些障碍;“跳出之时,便入长生路。”则总结修行的结果,当超越世俗束缚、突破这些关卡时,便能踏上长生的道路,这里的“长生”并非肉体的永生,而是精神的超脱与心灵的自由。
2. 作品点评
王哲于词作里借助隐喻技法,把玄奥的求道历程幻化为七重门户的次第洞开,通过善恶因果的鲜明映照,深化劝诫世人修道向真的主旨。其文字凝练精当,哲理与文学韵致交融,充分彰显出元代道教诗词的艺术风貌。
下一篇:元·王冕《梅花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