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wǎn
zhī
zuò
zhōng
xiāo
zhěn
mián
cóng
shēn
guó
zài
jiàn
zhōu
tiān
lǎo
jiāng
nán
suì
chūn
pāo
wèi
běi
tián
xún
yáng
lái
zǎo
wǎn
míng
shì
sān
nián

译文

黄昏时,我托着下巴坐着,到了半夜,又枕着胳膊睡去。自从离开家乡,我已经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再次看到日月轮回。我在江南度过了许多岁月,而春天早已抛弃了渭北的田地。浔阳的日子何时才能到来呢,明天就是离开的第三年了。

逐句剖析

"薄晚支颐坐":黄昏时,我托着下巴坐着,

# 支颐:手托下巴。

"中宵枕臂眠":到了半夜,又枕着胳膊睡去。

"一从身去国":自从离开家乡,我已经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再见日周天":再次看到日月轮回。

"老度江南岁":我在江南度过了许多岁月,

"春抛渭北田":而春天早已抛弃了渭北的田地。

"浔阳来早晚":浔阳的日子何时才能到来呢,

# 早晚:经常,随时。

"明日是三年":明天就是离开的第三年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除夕夜的孤独与感慨。诗中通过对除夕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诗中“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描绘了诗人在除夕夜的孤独状态,而“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通过描写除夕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在异乡度过岁末时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从黄昏时分开始反思离家的时光,直至深夜才入睡。诗中提到离开国家已久,如今又目睹日月轮回,感慨时光飞逝,春天已离开故乡的田地。诗人在浔阳等待新年到来,暗示着对未来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除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节日感怀诗。诗人在黄昏时分坐下,反思自己离家的时光,直到半夜才入睡。他感叹离开故乡已久,如今又目睹日月轮回,岁月如梭。诗中提到自己在江南度过的岁月,春天已经离开故乡的田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最后,诗人期待着浔阳的到来,暗示明天将是三年的日子,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既描绘了江南的岁月,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直抒胸臆:诗人在末句“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离家久远的感慨。细节描写:诗人通过“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自己离家已久、岁月蹉跎的感慨。这种对时间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感怀色彩。

3. 分段赏析

首联:“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诗人描绘了除夕夜的孤独情景。黄昏时分,诗人托着下巴坐着,直到半夜才枕着胳膊入眠。这种从傍晚到深夜的孤独状态,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颔联:“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诗人感叹自己离家已久,再次看到日月轮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里的“去国”暗示了诗人远离家乡和故土,而“日周天”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循环。颈联:“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诗人回忆在江南度过的岁月,而故乡的春天已经抛弃了渭北的田地。这里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漂泊的生活,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尾联:“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离家久远的感慨。明天就是离开家乡的第三年,这种对时间的明确标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 作品点评

《除夜》全诗节奏舒缓而流畅,意境深远而清晰。诗人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交织在一起,以除夕夜为背景,将个人的漂泊经历与岁月的更迭紧密相连。通过对黄昏、半夜、新年等时间节点的描写,以及对故乡、江南、渭北等地域的穿插,白居易不仅展现了对时光易逝的深沉感慨,更透露出对未来的一丝期待与希望。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真挚,使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生命的流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下一篇:唐·周贺《春日山居寄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