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xiāo
chǔ
shì
yóu
qián
ná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néng
wén
hào
yǐn
lǎo
xiāo
láng
shēn
yún
bìn
shuāng
shēng
pāo
lái
shī
shì
jiā
yuán
wàng
què
jiǔ
wéi
xiāng
jiāng
cóng
xiá
chū
chéng
yuán
guò
yáng
shǐ
duàn
cháng
zuì
qián
zhōng
zhēng
wéi
shān
yuè
zhèng
cāng
cāng

译文

善文嗜酒要数萧老先生,到处云游两鬓已白如霜。抛去原职改行以诗为业,忘却家园天天以酒为乡。江从巴峡开始变为巴字,猿过巫阳才使迁客断肠。不喝醉酒黔中怎能去得,磨围山色正当青苍荒凉。

逐句剖析

"能文好饮老萧郎":善文嗜酒要数萧老先生,

"身似浮云鬓似霜":到处云游两鬓已白如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抛去原职改行以诗为业,

# 生计:谋生之道。

"家园忘却酒为乡":忘却家园天天以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江从巴峡开始变为巴字,

"猿过巫阳始断肠":猿过巫阳才使迁客断肠。

# 断肠:断魂、销魂。谓使人回肠荡气。,巫阳:巫山之阳。

"不醉黔中争去得":不喝醉酒黔中怎能去得,

# 争:通怎,怎么。

"磨围山月正苍苍":磨围山色正当青苍荒凉。

# 苍苍:深青色。,磨围山:在黔中(今彭水县)境内乌江左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萧处士游黔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以“能文好饮”“身似浮云”等句,勾勒友人洒脱不羁的形象;后两联通过巴峡江流、巫山猿啼的凄清画面,渲染远行途中的孤寂与艰险,末句以“不醉不休”的醉别场景作结。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婉,既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亦隐含对人生漂泊的感慨,展现了白居易诗歌“平易中见沉郁”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萧处士游黔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一首七言律诗,时其友人萧处士(名不详)将游历黔南(今贵州一带),诗人送行遂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偶:“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等联,对仗工整。“生计”对“家园”,“抛来”对“忘却”,“诗是业”对“酒为乡”等,使诗歌形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韵律美。人物描写:“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对萧处士的形象进行描写,展现出他的才华、喜好和外貌特征。想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诗人展开想象,想象友人在旅途中经过巴峡、巫阳的情景,以及在黔南的磨围山会见到的月色,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关切。借景抒情:“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借巴峡的江水和巫阳的猿啼之景,想象友人旅途的情景,表达出友人旅途可能会有的孤寂和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比喻:“身似浮云鬓似霜”以“浮云”喻漂泊无定,以“霜”喻白发,生动刻画萧处士的浪迹形象与衰老之态,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

2. 分段赏析

《送萧处士游黔南》首联“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开篇点明送别对象是能文好饮的萧处士,用“身似浮云”比喻他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鬓似霜”则描绘出他已头发斑白,展现出萧处士的形象,也流露出诗人对他的感慨。颔联“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进一步写萧处士的生活,他抛开了生计,以诗为自己的事业,忘却了家园,把饮酒之处当作故乡,体现出他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也暗示了他漂泊的人生经历。颈联“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诗人想象萧处士在旅途中的情景,当他经过巴峡时,看到江水曲折如字;经过巫阳时,听到猿猴的啼叫让人断肠。这一联通过描写旅途的景色,烘托出友人旅途可能会有的孤寂和哀愁。尾联“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诗人认为友人到了黔南,面对磨围山苍苍的月色,怎能不沉醉其中呢。既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美好祝愿,也传达出对友人此去黔南的关切与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咏桃》

下一篇: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