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ì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lǎo
jīn
huái
怀
cháng
huò
luò
bìng
lái
bìn
zhuǎn
cāng
làng
xīn
huī
zhōng
huǒ
bìn
xuě
duō
xià
shuāng
sān
xiá
nán
bīn
chéng
zuì
yuǎn
nián
dōng
zhì
piān
cháng
jīn
xiāo
shǐ
jué
fáng
lóng
lěng
zuò
suǒ
hán
tuō
mèng
guāng

译文

年老时,心境常常感到冷清落寞,生病后,须发变得斑白如浪。心中的灰烬连炉中的火都比不上,鬓角的白发比台阶下的霜还多。三峡南宾城遥远无比,冬至的夜晚格外漫长。今夜才觉得房间里格外寒冷,坐着索要寒衣来抵御寒冷。

逐句剖析

"老去襟怀常濩落":年老时,心境常常感到冷清落寞,

# 濩落:犹言落寞也。,襟怀:胸怀,心情。

"病来须鬓转苍浪":生病后,须发变得斑白如浪。

# 苍浪:鬓发花白。

"心灰不及炉中火":心中的灰烬连炉中的火都比不上,

# 心灰:佛教语。心上的尘埃。喻指心中的世俗杂念。

"鬓雪多于砌下霜":鬓角的白发比台阶下的霜还多。

"三峡南宾城最远":三峡南宾城遥远无比,

"一年冬至夜偏长":冬至的夜晚格外漫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今夜才觉得房间里格外寒冷,

# 房栊:泛指房屋。

"坐索寒衣托孟光":坐着索要寒衣来抵御寒冷。

# 孟光:东汉贤女,梁鸿之妻。,托:一作“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至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当时白居易被贬为忠州刺史。诗中描绘了白居易在忠州冬至夜的心境。诗人以“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开篇,表达了因年老体病而生的落寞与凄凉。颔联“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心境,通过对比突出了内心的冷寂与外在的衰老。颈联“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则借助冬至夜的漫长和忠州的偏远,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尾联“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则以生活细节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这首诗通过冬至夜的景象和诗人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衰老、疾病以及人生境遇的感慨,流露出孤独、失意和无奈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冬至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白居易在冬至夜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因被贬谪而产生的孤独与惆怅。诗中提到“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反映了诗人年老体衰、仕途失意的落寞心境。同时,“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身处偏远之地的孤寂,以及冬至夜的漫长与寒冷。整首诗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心中的冷寂与炉中的火焰、鬓发的霜白与台阶下的霜雪进行对比,突出了内心的凄凉与衰老。借景抒情:“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通过描写冬至夜的漫长和南宾城的偏远,营造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用典:“坐索寒衣托孟光”运用了“举案齐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温暖和亲情的渴望。孟光是东汉梁鸿的妻子,以“举案齐眉”著称,这里诗人借此典故暗示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有贤妻相伴。比喻:“鬓雪多于砌下霜”将鬓发比作霜雪,形象地描绘了衰老的外貌特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以小见大:“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这句诗通过“房栊冷”和“坐索寒衣”的具体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诗人以冬夜的寒冷为切入点,引出了对亲情和温暖的普遍需求,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3. 分段赏析

首联:“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老去襟怀常濩落”:诗人以“老去”开篇,点明自己年事已高,内心常常感到落寞和失意。“濩落”一词形容心境的空虚和冷清,暗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已不如往昔。“病来须鬓转苍浪”:诗人进一步描写自己因疾病缠身,须发变得花白稀疏。“苍浪”形容须发花白,形象地描绘出衰老的外在表现,与上句的“老去”相呼应,突出了诗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衰老。颔联:“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心灰不及炉中火”:诗人以“心灰”比喻内心的冷淡和消沉,与炉中的火形成对比,暗示自己内心的火焰已不如炉火那般炽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力感和“鬓雪多于砌下霜”:诗人将鬓发的花白比作霜雪,且“多于砌下霜”,进一步强化了衰老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岁月对容颜的侵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颈联:“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三峡南宾城最远”:诗人提到南宾城(今重庆奉节)地处三峡偏远之地,暗示自己身处异乡,远离故土,这种空间上的距离感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一年冬至夜偏长”:冬至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诗人借此强调冬至夜的漫长,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缓慢流逝。尾联:“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今宵始觉房栊冷”:诗人通过“房栊冷”描写冬至夜的寒冷,同时也暗示内心的凄凉。这种寒冷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更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外在表现。“坐索寒衣托孟光”:诗人以“坐索寒衣”描写自己在寒冷中寻求温暖的行为,而“托孟光”则用典故,借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表达对温暖和关怀的渴望。

4. 作品点评

《冬至夜》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冬至夜的景象,通过对衰老、疾病、孤独和寒冷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温暖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清冷,情感深沉,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冬至》

下一篇:唐·白居易《莲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