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biān
hóng
鸿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īng
fēng
chuī
sài
hóng
鸿
qún
bàn
píng
shā
bàn
yún
wèi
wèn
zhāo
jūn
yuè
xià
tīng
xuě
zhōng
wén

译文

一阵疾风吹起边塞上的鸿雁群,一半低飞掠过平坦的沙地一半高翔直入云霄。这雁鸣声若让在月下倾听的昭君来听,与她相比那在风雪中听闻雁声的苏武感受又会有怎样不同呢。

逐句剖析

"惊风吹起塞鸿群":一阵疾风吹起边塞上的鸿雁群,

# 塞鸿:塞外的鸿雁。

"半拂平沙半入云":一半低飞掠过平坦的沙地一半高翔直入云霄。

"为问昭君月下听":这雁鸣声若让在月下倾听的昭君来听,

# 昭君: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省)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何如苏武雪中闻":与她相比那在风雪中听闻雁声的苏武感受又会有怎样不同呢。

# 何如:指如何,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听边鸿》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联以简练笔触勾勒边塞鸿雁惊风飞掠的苍茫景象,后联巧妙援引王昭君月夜听雁与苏武雪中闻雁的典故。通过对比两位历史人物在异域他乡对雁声的不同情感投射,既传递出边塞特有的孤寂氛围,又凝练承载了乡国之思与坚贞气节。全诗以物象勾连史事,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拓展了边塞书写的深度,展现了白居易融典于景、寄意深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惊风吹起塞鸿群”,以“惊风”开篇,瞬间渲染出边塞狂风骤起的突兀与猛烈。“惊”字点睛,既状风势之急劲,更暗示塞鸿受惊、仓皇飞散的惶乱之态,一幅旷野狂风惊飞雁群的景象跃然纸上。承句“半拂平沙半入云”,细腻描摹群雁四散逃逸的姿态:“半拂平沙”写低飞的鸿雁几乎掠过沙地疾驰,“半入云”状高飞者已隐入云端。这一“低”一“高”,将惊鸿乱飞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转句“为问昭君月下听”,视角由景及人,巧妙引入昭君典故。诗人以“为问”设问:若昭君月下听闻这塞外鸿鸣,会是何种心境?昭君远嫁匈奴,月下孤鸿哀鸣,无疑更添思乡之苦与身世之悲。结句“何如苏武雪中闻”,进而对比苏武典故。诗人追问:比起昭君月下听鸿,苏武北海雪原牧羊十九载,于酷寒中闻得雁声,又该是何等的凄怆?苏武的雪中闻鸿,是坚守故国之志的象征,饱含无尽孤寂与乡思。这一问,将昭君与苏武两个历史人物的异时同“悲”(孤寂、思乡)并置对比,强烈深化了诗歌对边塞孤绝、乡愁难遣以及忠贞精神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下一篇:唐·李商隐《城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