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xié
yuè
qián
yíng
tiáo
tiáo
zuò
qíng
tóng
shàng
jiē
yǐng
shuài
jìn
chuáng
shēng
shǔ
bàng
chuāng
jiān
zhì
qiū
cóng
diàn
shàng
shēng
gǎn
shí
yīn
shì
qǐn
dào
míng

译文

在斜月已经照到厅堂前柱子的夜深时分,还久久独坐难于入睡。已经是梧桐树影上阶,蟋蟀声近床了。晨曦初照窗户天快亮时,竹席生凉,还是不能入睡。夜坐达日不寐的原因,是由于“感时”“忆事”,所以不能安寝,直到鸡叫天色大亮。

逐句剖析

"斜月入前楹":在斜月已经照到厅堂前柱子的夜深时分,

# 前楹:堂前楹柱。

"迢迢夜坐情":还久久独坐难于入睡。

# 迢迢:犹言时间很久。迢:一作“遥”。

"梧桐上阶影":已经是梧桐树影上阶,

"蟋蟀近床声":蟋蟀声近床了。

# 蟋蟀:《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曙傍窗间至":晨曦初照窗户天快亮时,

# 曙:晨曦。

"秋从簟上生":竹席生凉,还是不能入睡。

# 簟:竹席。

"感时因忆事":夜坐达日不寐的原因,是由于“感时”“忆事”,

"不寝到鸡鸣":所以不能安寝,直到鸡叫天色大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独坐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秋夜的静谧氛围,抒发了诗人因时光流逝、回忆往事而产生的复杂情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情感真挚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秋夜独坐时,所见所闻所感的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因时光流逝、回忆往事而产生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斜月、梧桐影、蟋蟀声、曙光、秋意等景物,营造出了一种静谧、清冷、寂寥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细节描写:“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中,对梧桐影子和蟋蟀叫声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夜晚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静谧。“秋从簟上生”,通过“簟”(竹席)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秋意的逐渐加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这些细节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直抒胸臆:“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直接表明诗人因为感慨时光流逝、回忆往事而整夜无法入睡,直到鸡鸣时分。这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复杂情感,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夜坐》中“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首联点明了时间和诗人的状态。“斜月入前楹”描绘了夜晚时分,斜月的光辉照进了前屋的厅堂,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迢迢夜坐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这漫漫长夜中独坐时,心中涌起的悠长情思,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梧桐上阶影”写月光下,梧桐树的影子投射在台阶上,给人一种寂静、清冷的感觉。“蟋蟀近床声”则是听到了蟋蟀在床边鸣叫的声音,进一步烘托出秋夜的宁静和寂寥,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颈联写时间的流逝。“曙傍窗间至”表示不知不觉间,曙光已经从窗边透了进来,说明诗人独坐了一整夜。“秋从簟上生”则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竹席上渐渐传来的秋意的寒凉,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感时因忆事”表明诗人因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而不禁回忆起过去的事情。“不寝到鸡鸣”则说明诗人因为这些思绪而难以入眠,一直坐到了鸡鸣时分,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感慨之情推向了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暮立》

下一篇:唐·李益《隋宫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