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语如伤旧国春":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的朝庭之春,
# 旧国:指隋朝。
"宫花一落已成尘":官花寂寞开放,凋落后旋即化作泥尘。
# 一落:很快飘落。“一落”一作为“旋落”。
"自从一闭风光后":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官庭,
# 一闭风光:指隋亡后,行宫关闭。
"几度飞来不见人":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
# 不见人:见不到人。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借隋宫燕的视角,描绘了隋宫宫花旋落、人去楼空的萧条景象,体现了隋王朝昔日繁华不再的衰败之态,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吊古伤今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予燕子人的情感,让燕子“如伤旧国春”,以燕子的哀伤展现隋宫的兴衰,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比:将隋宫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衰败进行对比,如以隋宫燕曾目睹的“旧国”繁华胜景和当下的寂寞、萧条、冷落作对照,突出隋宫的今昔变化,强化了主题。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宫花旋落已成尘”“几度飞来不见人”等隋宫的衰败之景,抒发诗人对隋王朝衰亡的感叹,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首联营造出哀婉氛围。在寻常认知里,南国春日,燕子应是欢快飞舞、鸣啼,享受着温暖春光与丰富食物。但此诗中的燕子,却发出呢喃悲啼,仿佛在为隋宫往昔的繁华春天感伤。这是因为它们是“隋宫燕”,曾见证过隋王朝兴盛时隋宫的辉煌盛景,如今面对隋宫的衰败,只能以声声低诉表达哀伤。这哀伤源自眼前的衰败之景,宫花依旧绽放,却转瞬凋零,化作尘土,无人在意它的荣枯。后两句“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后两句将隋宫的没落进一步延展。隋宫的荒芜并非一朝一夕,自往昔繁华落幕,历经多年,燕子多次归来,都难觅人踪。连燕子都如此感伤,更何况人呢?诗人以这种含蓄空灵的笔法,更深刻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慨。从表面看,让燕子去感伤旧国之春、见证历史变迁似乎荒诞,毕竟现实中燕子不会有这般情感,也无法跨越漫长岁月见证历史。但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诗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曾经的春日繁华、后来的荒芜衰败,春日燕子归来的景象,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即便隋宫破败,燕子依旧年年返回。燕子筑巢时会留意屋内情况,宫花凋零成尘也能成为它眼中的景象。诗人借燕子的视角,将隋宫的寂寞、萧条、冷落展现得淋漓尽致,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李益凭借代燕抒情的独特构思,借隋宫燕之口,巧妙融入对往昔繁华不再的喟叹,让伤今吊古之情溢于言表。他观察入微、想象丰富,将隋宫的衰败与春燕归巢自然相连,赋予燕子情感,化作承载历史兴衰的艺术符号。正如叶燮《原诗》中“虚实相成,有无互立”所讲,这种写法虚实结合,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感染力,为读者带来更具韵味、新颖且饱含深情的艺术体验。
# 末句中正含情无限,通首不嫌直致。
宋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吊古之情由偶见春燕引起,即代燕说,构思颇巧。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凄丽脱洒,不减青莲。
清乔亿《大历诗略》
#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燕语如伤旧国春”,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象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这感伤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见“宫花旋落已成尘”,如今春来隋宫只有那不解事的宫花依旧盛开,然而也转眼就凋谢了,化为泥土,真是花开花落无人问。况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燕子尚且感伤至此,而况人乎?笔致含蓄空灵,是深一层的写法。天下会有如此多情善感、能“伤旧国”之“春”的燕子吗?当然没有。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你看: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这些都是“实”。“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武灌《感事》),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现代《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