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将欲行":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
#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
# 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汪伦送我情":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 送:一作“赠”。,汪伦:李白的朋友。,不及:不如。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由李白创作。全诗语言通俗自然,情感真挚,想象独特,虽仅短短四句,却成为李白诗作中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体现了诗人与普通百姓之间朴实无华却深厚动人的情感联结。
2. 写作手法
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将桃花潭水的深度比喻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友情的深厚。夸张:“深千尺”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潭水之深,以此衬托汪伦情谊的深厚,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潭水的深度与友情对比,突出友情的深厚,使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借景抒情:诗人借桃花潭水的深度,抒发了对汪伦深厚友情的感激与珍视,情景交融,自然贴切。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聚焦于离别的场景,细腻地刻画了即将远行之人与送行者的互动。开篇以“乘舟将欲行”直截了当地描绘了李白即将乘舟离去的瞬间,小舟轻摇,待发之际,离别的氛围悄然弥漫。紧接着,诗人并未直接续写送别的具体情形,而是巧妙地转笔,以“忽闻踏歌声”引入了一群村民自发组成的送行队伍。他们踏着节奏,边走边唱,这突如其来的歌声让李白也感到意外与感动。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虽未直接展现送行人群的面貌,却通过声音将他们的热情与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汪伦的意外出现,更是突显了两人不拘小节、洒脱自在的友情。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情感的抒发。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仅描绘了桃花潭的深邃,更为后文的情感升华埋下了伏笔。这深邃的潭水,仿佛成为了衡量情感的标尺。面对汪伦的深情厚谊,李白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动。结句“情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没有直接比较,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比物的手法,将无形的情感与有形的潭水相联系。尽管桃花潭水深不可测,但在李白看来,汪伦对他的情谊却更加深厚,无法用任何尺度来衡量。这里的“不及”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汪伦情谊的深深感慨,又使得整句诗充满了韵味与余味,展现了诗人对这份真挚友情的珍视与感动。
4. 作品点评
古人作诗忌讳直接提及姓名,认为这样会显得平淡无味。但《赠汪伦》却反其道而行之,开篇即直呼“李白”,结尾又以“汪伦”作结,反而显得率真自然,亲切洒脱,别具一番情味。这种直呼其名的写法,不仅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还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与亲切感,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深刻。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李白的《赠汪伦》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真挚的情感。它虽不遵循传统诗歌的含蓄之美,却以其坦率直露的特点,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证明了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 句好意,放之又放,达之又达。只“桃花”之情,千载无人可到,何云非诗之清者耶?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语从至情发出。
不详《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此诗直叙实事,略无纤巧句语,而大方家格力过于唐之诗人绝句亦远矣。
不详《李诗选注》
# 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赠汪伦》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
# 诗不必深,一时雅致。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所以调绝千古。后人效之,如“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语非不佳,终是杯卷杞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响,语从至情发出,故妙。周珽曰:上则百尺无枝,下则清浑无影,此诗之谓与?着意摩拟,便丑。
明周珽编《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直将主客姓名入诗,老甚,亦见古人尚质,得以坦怀直笔为诗。若今左顾右忌,畏首畏尾,其诗安能进步古人耶?“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衬映入妙耳。
清黄生《唐诗摘钞》
# 赠人之诗,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时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径直无味矣。不知唐人诗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皆脍炙人口。
《镫窗琐语》
# “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却云“不及汪伦送我情”,何等气力,何等斤两,抵过多少长篇大章!又只是眼前口头语,何曾待安排雕鉥而出之?此所以为千秋绝调也。
《此木轩论诗汇编》
#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相别之地,相别之情,读之觉娓娓兼至,而语出天成,不假炉炼,非太白仙才不能。“将”字、“忽”字,有神有致。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深情赖有妙语达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
清李锳撰、李兆元补《诗法易简录》
# 首句从“李白欲行”起,下一“将”字,则已在舟中而尚未行也,此就题起格。二句岸上有“踏歌声”,汪伦送李白也,伏下“送我”二字之根,承首句起。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兴下“情”字;三句转变,虽系兴字诀,却实接也。四句言汪伦之情更深于挑花潭水;虽深至千尺而不及汪伦之情之深,非为潭水言,特借以形容汪伦之情。“深千尺”三字已写足,下句拍上,更得势。所谓四句发之如顺流之舟者,于此可悟矣。(品)宛转。
唐皎然《诗式》
上一篇: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下一篇: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