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guī
yu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āo
zēng
yīng
bǎi
zhuàn
yàn
shuāng
guàn
jīng
chūn
bié
shuí
zhī
dào
xiǎo
zhū
lǒng
hán
yuè
shā
chuāng
bèi
xiǎo
dēng
lái
jīn
shàng
lèi
bàn
shì
chūn
bīng
guān
shān
zhēng
shù
yuǎn
guī
bié
nán
zhàn
yīng
qiáo
cuì
hán
yào
kuān

译文

早晨厌恶听到黄莺婉转的歌声,夜晚嫉妒燕子成双成对地栖息。不习惯与爱人分别一整个春天,谁能想到直到天亮还在悲泣。珍珠般的帘幕笼罩着寒冷的月光,纱窗背对着清晨的灯光。昨夜泪水滴在手巾上,其中一半仿佛是春天的冰。丈夫远赴关山戍边,离别让闺阁中的女子倍感艰难。艰苦的征战让他憔悴,寄去的寒衣切莫裁得宽松。

逐句剖析

"朝憎莺百啭":早晨厌恶听到黄莺婉转的歌声,

"夜妒燕双栖":夜晚嫉妒燕子成双成对地栖息。

"不惯经春别":不习惯与爱人分别一整个春天,

"谁知到晓啼":谁能想到直到天亮还在悲泣。

"珠箔笼寒月":珍珠般的帘幕笼罩着寒冷的月光,

"纱窗背晓灯":纱窗背对着清晨的灯光。

"夜来巾上泪":昨夜泪水滴在手巾上,

"一半是春冰":其中一半仿佛是春天的冰。

"关山征戍远":丈夫远赴关山戍边,

"闺阁别离难":离别让闺阁中的女子倍感艰难。

"苦战应憔悴":艰苦的征战让他憔悴,

"寒衣不要宽":寄去的寒衣切莫裁得宽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闺怨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一作闺怨词三首。诗中通过对女子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丈夫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这首诗以闺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因思念远征的丈夫而产生的孤独与哀怨。诗中通过对女子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丈夫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诗人运用“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运用“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曲歌辞·闺怨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当时白居易在长安担任翰林学士。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因丈夫远征而面临的孤独与思念。当时白居易在长安担任翰林学士,生活相对稳定,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依然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将女子的孤独与莺鸟、燕子的欢愉形成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的寂寞与对丈夫的思念。白描: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女子的相思之苦,“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女子的孤独与哀怨。细节描写:通过对女子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反衬:以乐景衬哀,诗中通过描写女子对春天的喜爱与对离别的无奈,反衬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诗人开篇描绘了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对周围环境的敏感与不满。她厌恶清晨莺鸟的欢唱,嫉妒夜晚燕子的双栖,这种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对丈夫的思念。第二首:“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通过“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等意象,诗人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渲染了女子的相思之苦。而“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则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哀怨。第三首:“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最后四句从女子的视角转向对丈夫的牵挂。诗人描绘了丈夫远征的艰难,以及女子对丈夫的担忧,表达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下一篇:唐·杜牧《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