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登杜陵上":向南登上杜陵,
#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北望五陵间":北望五陵。
# 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明落日":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
#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灭远山":远处的群山也随着倒映在水中的日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登临古迹为题材,前两句通过“杜陵”“五陵”的地理意象展现历史沧桑,后两句以“秋水落日”“流光远山”的自然景象,暗含对个人政治失意与理想幻灭的感怀。全诗语言凝练,融情于景,体现了李白咏史诗“以景写心”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运用景物描写,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夕阳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随着时间推移,落日的余晖渐渐消失在远山中的画面。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景色的壮美和时光的流逝。动静结合:诗中“秋水”“远山”是静态的景物,而“落日”“流光”则是动态的。诗人将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又体现了时间的动态变化,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借景抒情:整首诗通过对杜陵、五陵以及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杜陵绝句》首两句点明了诗人的行踪和眺望的方向。诗人登上杜陵,向北眺望五陵。杜陵和五陵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陵墓群,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和荣耀。诗人站在高处,视野开阔,这一登一望,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奠定了基础,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的联想。后两句描绘了秋天夕阳下的景色。秋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落日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随着时间的推移,落日的光芒逐渐消逝,远山也在余晖中渐渐模糊。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秋天的壮美,更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杜陵绝句》是李白咏史短章中的作品,以二十字浓缩历史兴衰与个人悲欢。诗人运用景物描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同时抒发了深沉的情感。虽然在李白众多作品中,它可能不是最为著名的,但依然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历史的敏锐感知。“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是诗中的亮点,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清代学者赞为“以自然之笔写沧桑之叹”,其意象组合与情感张力展现了李白“诗仙”的非凡笔力。全诗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既为唐代咏史诗提供了“以小见大”的范例,也折射出盛唐文人面对政治现实的复杂心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严沧浪曰:此景从无人拈出(“秋水”二句下)。
不详(日)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韩愈《感春五首》
下一篇:唐·吴仁璧《金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