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面胡沙满鬓风":满面的黄沙满鬓的烟尘,
# 鬓:一作面。,胡沙:胡地沙土。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通称,这里指匈奴。
"眉销残黛脸销红":不画蛾眉脸颊也销尽红殷。
# 残黛:女子年岁渐大,或心情忧郁,则少妆饰,眉毛草草而画。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妇女以黛画眉,使之明整修长。
"愁苦辛勤憔悴尽":凄凉愁苦辛劳得面黄肌瘦,
# 憔悴:形容人面庞黄瘦的样子。
"如今却似画图中":如今倒真像昔年画图中人。
# 画图:据《西京杂记》,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遍召,使画工毛延寿等图宫女之形,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昭君不肯,画工遂丑画其貌,不得召见。其后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帝将昭君赐与匈奴为阏氏。临行召见,方知其貌为后宫第一,但已无法挽回。元帝穷究其事,毛延寿等皆弃于市。,似:一作是。
"汉使却回凭寄语":使者返回时请他代为传信,
# 汉使却回凭寄语:据《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上书请求回归汉朝,汉成帝命令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此句据此想象构思。汉使,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臣。却回,返回。凭,凭借,这里是请求之意。寄语,传话。
"黄金何日赎蛾眉":何时能用黄金为我赎身。
# 赎蛾眉:喻指昭君思乡欲归。赎:赎回。蛾眉:古代女子多画长而细的眉毛,故以蛾眉代指美女,这里是昭君自指。
"君王若问妾颜色":若是君王问起我的容貌,
# 颜色:容颜。,妾:昭君自谓。,君王:这里指汉元帝。
"莫道不如宫里时":切勿说不如在汉宫那样风采动人。
# 宫里时:当年在汉宫中时。,莫道:不要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诗,也是一组咏史怀古诗。描绘了王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的模样,以及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体现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其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之情。同时,以想象的笔法,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展现出构思巧妙、曲折尽情的特点。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对王昭君过去在汉宫中的美貌与现在身处异域后的憔悴进行对比,突显出她的悲惨遭遇。昔日的美丽与今日的沧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加深了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思考。细节描写:通过对王昭君外貌及生活环境的具体描绘,如“满面沙尘满鬓风”,“愁苦辛勤憔悴尽”等,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境况,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其一,此诗并未直接叙述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昭君憔悴的形象,借此传达深沉的哀愁与无奈。开篇“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诗人运用了极为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满面胡沙”、“满鬓风”的意象刻画了王昭君身处边地恶劣环境下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她生活的艰辛,更隐喻了她心灵上的痛苦。“眉销残黛脸销红”一句,则通过对色彩凋零的描绘象征心境的悲凉,细腻入微地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悲哀与无奈。这种对细节的精致描绘,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曾经光彩照人的女子,在岁月与苦难的双重打击下逐渐失去光彩的过程。接下来的部分,“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继续深化情感表达。“愁苦辛勤憔悴尽”这一句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经历了无尽的愁苦与辛勤,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而“如今却似画图中”则巧妙地将现实中的王昭君与画中的美人相对比,暗示出即使容颜已老,但那种内在的美和气质仍然如画中美人般动人。这不仅是对王昭君美丽不再的叹息,更是对她坚韧不屈精神的一种赞美。同时,这句话也暗含着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全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位历经沧桑却依然令人动容的女性形象。它不仅仅是对王昭君个人命运的叹息,更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及个人遭遇的一种反思。在白居易的笔下,王昭君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了所有被时代和命运所摆布的女性。她的故事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唤起人们对公正、平等的追求。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咏史诗中的经典之作,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与审美观念。
4. 作品点评
王昭君或许未能完全理解,“和亲”作为一种国策,是朝廷为了避免战争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与个人的容貌并无直接关系。然而,作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白居易应当对此有所洞察。实际上,咏史诗表面上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但实际上它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思想的深层次映射。回顾历史上关于王昭君的诗歌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汉魏时期,这些作品多表达了对她不幸命运的同情;其次是唐宋时期,诗人们开始为她的遭遇鸣不平;最后是从南宋到元、清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君王无能的愤怒。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可以看出,它们各自与其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 古今人作昭君诗多矣,余独爱白乐天一绝,盖其意优游而不迫切故也。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 乐天沦落,不得还朝,托兴自况。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乐天诗世谓浅近,以意与语合也。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层,何得以此为嫌!“汉使却回凭寄语”云云,《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
明胡应麟《诗薮》
# “昭君”一绝,亦可为中唐第一。
明胡应麟《题白乐天集》
# 情婉而调直。
明钟惺《唐诗归》
# 罗景纶评昭君词,击节乐天一绝,以为高出众作之上。
明陈宏绪《寒夜录》
# 时乐天《题昭君》云:“汉使却回凭寄语……”用意深远,思人不及思。《香山集》如此首,亦难多觅。
明江进之《雪涛小书》
# 此虽不忘君,而辞意两拙。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咏昭君,别出一想,温柔俳恻,怨情无限。
明邢昉《唐风定》
# 此乐天被谪之时,思还京师,托明妃以自况。言明妃因汉使还国,藉以寄语,欲君王之以黄金赎已也。君倘问妾,当云“颜色如故”耳。岂乐天自负其能,欲有所用,其未足欤?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此诗妙在冷敲。汉皇元帝思得绝色于图画,而绝色反嫁呼韩,许呼韩时尚不敢悔,恐失信于外国。既已去矣,纵有黄金,岂易云赎,只提起颜色使他惭愧而已。“黄金何时赎蛾眉”忖量得妙,“莫道不如宫里时”又叮咛得妙。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此必乐天迁谪时作,自况不浅。唐人赋此题,率以调胜,此独以意胜,所以可传。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乐天则曰“汉使却回频寄语”云云,似此翻案却佳,盖尤为切情合事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旧事翻新,思路自别。后二句总从赎字生出。此与李商隐诗“金徽本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二句用意极相似。然彼近尖刻,此则深厚,乃中晚之判也。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就本事设想,亦极清隽。
清赵翼《瓯北诗话》
# 昭君词,唐宋多咏之,然不若此诗之蕴藉。首二句代昭君设此痴想,以见其恋恋不忘汉家之心;末二句之“莫道”二字,便见得形容憔悴,与在宫里时大不相同。幽恨之意,于言外见之。
近代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 全以意胜,不徒以词求工。
明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 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语……”不言怨恨,而倦倦旧主,高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者异矣。
明瞿佑《归田诗话》
上一篇:唐·于武陵《赠卖松人》
下一篇:唐·刘长卿《送薛承矩秩满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