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感月一潸然":因生死相隔,望着月亮不禁潸然泪下,
"月色今宵似往年":今夜的月色和往年仿佛一样。
"何处曾经同望月":曾经在什么地方一同望月,
"樱桃树下后堂前":是在樱桃树下,后堂门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诗歌通过今昔相似的月色与曾经共望月的樱桃树下后堂前的场景对比,抒发了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怀念与感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以“存亡”“月色”“樱桃树”“后堂”等简洁意象,不加修饰地勾勒出追忆往事的场景,将思念之情融入场景中,更显孤独与悲伤。对比:首句写诗人如今因月而心生感慨,潸然泪下,后三句通过设问“何处曾经同望月”引导读者进入回忆,通过今昔情感的强烈对比,把内心的迷茫与不舍细腻地表达了出来。设问:“何处曾经同望月”是诗人在悲痛中的追问,诗人由眼前的月色想到了曾经一同赏月的场景,却又不知那地方如今是否依旧,于是把内心的迷茫与不舍通过一问表达出来,更显其内心的孤独与悲伤。直抒胸臆:“存亡感月一潸然”开篇便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触景生情的状态,将内心的悲痛直白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立刻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哀伤。
3. 分段赏析
“存亡感月一潸然”一句,开篇便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触景生情的状态。“存亡”二字点出了诗人因生死相隔而心生感慨,“感月”则点明了触发情感的媒介是月亮,“一潸然”形象地描绘出的模样,将内心的悲痛直白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立刻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哀伤。“月色今宵似往年”一句,是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的回忆联想。今晚的月色和往年一模一样,这种不变的月色与人事的变迁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月色的描写,巧妙地引出了对过去的追忆,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怅惘,让这份悲伤更添了一层绵长的意味。“何处曾经同望月”一句,是诗人在悲痛中的追问,将情感推向了更深层次。诗人由眼前的月色想到曾经一同赏月的场景,却又不知那共同望月的地方如今是否依旧,这种疑问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眷恋,把内心的迷茫与不舍细腻地表达了出来。“樱桃树下后堂前”一句,给出了上一句追问的答案,点明了曾经同望月的具体地点。“樱桃树下”“后堂前”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这些具体的地点让回忆变得更加清晰可感,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往昔与逝者共处时光的珍视。如今只剩诗人独自在此般月色下回忆,更凸显出孤独与悲伤,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该诗被后世视为悼亡诗模板,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曾经评价其“情感深度超越同期赏花诗作”。
上一篇:唐·李白《自代内赠》
下一篇:唐·卢子发《金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