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高出西极天":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
# 峨眉高出西极天:此句言画中之山像峨眉山那样雄伟高峻。峨眉:峨眉,山名。也作峨嵋。在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西极:西方极远之处。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罗浮直与南溟连":罗浮山峭拔灵秀,直直与那南海相连。
# 罗浮直与南溟连:此句言画中之山如罗浮山那样横亘至海。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二百余里,峰峦四百余座,为粤中名山。南溟:即南海。
"名公绎思挥彩笔":著名的画家精心构思,挥动如椽彩笔,
# 名公绎思挥彩笔:此句言画家作画时,精心构思。名公:指著名的画家。公,一作“工”。绎思:推究思考。绎,蚕抽丝。
"驱山走海置眼前":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 驱山走海置眼前:这里用的是拟人手法,把画山画水,说成把山驱赶到画面中,让海水走入画面中。走,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山走。
"满堂空翠如可扫":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
"赤城霞气苍梧烟":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 赤城霞气苍梧烟:此句言画中山岳云蒸霞蔚,烟雾缭绕。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苍梧:山名,即湖南宁远境内的九疑山。
"洞庭潇湘意渺绵":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
# 洞庭潇湘意渺绵:此句言画中江、湖望去悠远隐约。洞庭:即洞庭湖。潇湘:指湖南湘江。缈绵:悠远隐约。
"三江七泽情洄沿":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 三江七泽情洄沿:全句意谓画面中的水流上下回旋。三江七泽:概指江河湖泽。洄沿:谓水流上下回旋。逆流而上曰洄,顺流而下曰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 迷:丧失。
"征帆不动亦不旋":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
# 征帆不动亦不旋:言画面中的舟船停滞不前,好像失去回家的时间。
"飘如随风落天边":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我心摇神驰,极目远眺,兴致难以消尽,
# 心摇目断:谓因欣赏画面而心情激动,因凝神而看不见画面。
"几时可到三山巅":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
# 三山: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
"西峰峥嵘喷流泉":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
"横石蹙水波潺湲":山下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
# 横石蹙水波潺湲:谓乱石横卧,流水急促,波浪起伏。蹙,迫促。潺湲,水流声。
"东崖合沓蔽轻雾":东崖岩层叠嶂,云遮雾障,
# 合沓:重叠。
"深林杂树空芊绵":林深树密,草木繁盛。
# 芊绵:草木蔓延丛生貌。
"此中冥昧失昼夜":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昼夜难分,
# 冥昧:本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阴暗。
"隐几寂听无鸣蝉":我凭几独坐,静听寂然,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到。
# 隐几:伏在几案上。
"长松之下列羽客":在长松之下,有仙人数位,
# 羽客:指神仙或方士。
"对坐不语南昌仙":对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
# 南昌仙:西汉时南昌尉梅福。《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后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这里借以美称画主人当涂尉赵炎。
"南昌仙人赵夫子":南昌仙人就是赵夫子,
"妙年历落青云士":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
# 青云士:本喻指位高名显的人,这里称誉赵炎仕途顺畅。,历落:洒脱不拘。,妙年:青春年少。年,一作“龄”。
"讼庭无事罗众宾":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
"杳然如在丹青里":您的神态潇洒,仿佛就在这丹青画里一般。
# 杳然:昏暗;深远。
"五色粉图安足珍":这五色缤纷的粉画哪里值得珍贵,
"真仙可以全吾身":真正的仙人境界才可以保全我的身心。
"若待功成拂衣去":如果等到功成名就后才拂袖而去,
# 若待功成拂衣去:“若待”二句:谓赵炎如果在仕途上功成名遂后再去隐居,那就失去隐逸的意义。若待:有朝一日。
"武陵桃花笑杀人":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 武陵桃花:指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境界。诗文中借指隐居之处。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歌通过传神描叙山水壁画中的壮丽景色,再现画工的精湛技艺与观画者的情感活动,表达了诗人沉浸画中艺术境界的深切感受与对超凡境界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想象:诗人通过“驱山走海置眼前”等句,借助丰富想象,将峨眉、罗浮等天下山水汇聚于画中,把画家创作时“绎思”的过程生动展现,让读者感受到画作中宏大壮阔的山水意境,仿佛真的看到画家挥毫泼墨,将万千山水收于笔下的奇妙场景。细节描写:“西峰峥嵘喷流泉”至“隐几寂听无鸣蝉”,对山水图景的细部进行刻画,西边“峥嵘”的西峰、“喷流泉”,东边“重叠”的崖嶂、“云树苍茫”,还有“寂听无鸣蝉”,以细腻笔触展现画面的丰富层次与清幽氛围。远近结合:描绘山水图景时,远处展现“峨眉高出西极天”“三江七泽情洄沿”的宏大景观,近处刻画“西峰峥嵘喷流泉”“长松之下列羽客”的细节,使画面层次丰富,既有整体的磅礴气势,又有局部的生动细致。情景交融:在描写山水画卷时,诗人融入对画作的惊叹、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心摇目断兴难尽”既写观画之态,又表内心之情;结尾由画及实,借“武陵桃花笑杀人”抒发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苦闷,景与情浑然一体。虚实结合:诗歌既写粉图山水的实景,“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描绘画中峨眉、罗浮的险峻灵秀,又融入虚景想象,“孤舟一去迷归年”通过画中孤舟引发对舟中之人去向的遐想,虚实相生,使画面兼具现实质感与奇幻意境。动静结合:“惊涛汹涌向何处”以动态的波涛展现画面张力,“征帆不动亦不旋”则以静止的帆船形成对比,动静相映;“西峰峥嵘喷流泉”写流动的泉瀑,“东崖合沓蔽轻雾”绘静止的崖嶂,动态的“喷”与静态的“蔽”结合,让山水图景层次丰富,富有韵律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峨眉高出西极天”至“三江七泽情洄沿”,诗人从整体入手,以概括性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包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卷,以此来赞叹画家那妙夺天工、超凡绝伦的本领。此处的“绎思”,大致可与当今所说的“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相呼应。艺术要再现生活,就离不开“绎思”这种能力,只有挥动如椽巨笔,才能实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神奇效果。这一段,堪称是对形象思维的一个精妙绝伦的说明。峨眉的奇伟高峻、罗浮的灵秀清幽、赤城的绚烂霞气、苍梧(九嶷)的缥缈云烟、南溟的浩瀚无垠、潇湘洞庭的渺茫绵远、三江七泽的迂回曲折,几乎将天下山水的精华都汇聚在了这一幅画中,场面十分壮观,极有气魄。当然,这绝非是简单的山水堆砌拼凑,而是经过了画家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后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与李白自己的山水诗创作的情景相契合,成为他的创作写照和经验之谈。在这一段中,诗人运用“广角镜头”,为读者展示出了全幅山水的宏大印象。第二段“惊涛汹涌向何处”至“几时可到三山巅”,画面中的那一叶“孤舟”,在整个宏大的山水画面中显得十分渺小。但就是这小小的孤舟,却引起了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切:在这汹涌澎湃的波涛之中,它究竟想要驶向何处呢?又什么时候才能返回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无法得到确切答案的。“征帆”两句对画船的描写极为精妙。画中的船本来是静止不动、不旋转的,但在诗人的眼中,它的不动不旋,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幅画中的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凭风浪的摆布,是一种能够动却选择不动的状态。李白在这里描写画船,从看似不动中见出了能动,别具一番妙处。紧接着,诗人又发出一问:就这样任凭船只顺流而下,什么时候才能够到达那遥远的海上“三山”之巅呢?此时,那孤舟中坐着的仿佛不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而航行的意图也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相契合。“心摇目断兴难尽”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这幅画的极度神往和内心的激动之情。在这一刻,画与现实、物与我完全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第三段“西峰峥嵘喷流泉”至“隐几寂听无鸣蝉”,这一段是对山水图景的具体细致描述,为读者展示出了画面中的一些主要的细节部分。从“西峰”到“东崖”,景致丰富多变,姿态万千。画面的西边,是高耸入云、气势峥嵘的奇峰,其间夹杂着飞泻而下的流泉,山脚下石块凸起,绿水萦绕,泛起层层涟漪,景色清新峻秀;画面的东边则是山崖重重叠叠,云树苍茫一片,气势磅礴雄伟。由于崖嶂遮蔽了天日,使得这一片区域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周围一片寂静,连一只蝉的鸣叫都听不到,这更突显了空山的寂寥空旷。但在诗人看来,“无鸣蝉”并非仅仅是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缘故;“隐几(凭着几案)寂听”,这一描写极为传神,将诗人被画中山水深深吸引、仿佛置身其中、引人无限遐想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一神来之笔,写出了无声之中仿佛有有声的奇妙效果,与前面“孤舟不动”二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四段“长松之下列羽客”至“武陵桃花笑杀人”,在这里,诗歌的描写简直让人难以分辨究竟是在写画还是在写实了。大概画中的长松树下静静地坐着几个仙人,诗人不禁感慨,那说不定就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呢。然而,诗人的笔锋突然一转,直接指向画的主人赵炎,称他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担任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负责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等事务),说他“讼庭无事”,这里面或许有对画主的谀美之意,但这并非重点。值得关注的是,在这里,赵炎与画中的仙人形象合二为一了。整首诗到这里为止,一直给人一种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令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最后,诗人从如幻如真的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回到画外,心中产生出了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十分遗憾,因为这终究只是一幅画,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像画中这样的美好去处。但诗人又坚信这样的地方是存在的。于是,他萌生了到名山寻仙的想法,并且认为要趁早行动。如果等到像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名就之后再退隐归林,去追寻桃源仙境,那就太晚了,恐怕还会遭到“武陵桃花”的嘲笑。这几句话对于李白来说,实在是有些反常,因为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推崇鲁仲连一类的人物,并且将功成身退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的话语,实际上是他内心愤懑情绪的激烈表达。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被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其中带有那一特定时期他独特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巧妙地联系到现实生活,不仅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也恰恰彰显了这幅山水画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它以其优美的艺术境界映射出了现实世界的污浊不堪,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题画诗与李白的山水诗风格一脉相承,均着力展现大自然壮美宏伟的特质。诗人从动态视角、远近不同层次进行描写,笔触所及视野开阔,尽显磅礴气势。同时,诗人将个人独特的情感与个性融入山水描绘之中,使景与情高度交融。此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严羽评:通篇皆赋题目,只此是达胸情。始知作诗贵本色,不贵著色(末四句下)。
宋严羽《李太白诗集》
# 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王绩曰“服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左思曰“功成不受爵,长揖归旧庐”,太白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王、李二公,善于翻案。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写画似真,亦遂驱山走海,奔辏腕下。“杳然如在丹青里”,又以真为画,各有奇趣。康乐之模山范水,从此另开生面。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与杜《昆仑图》对看,此觉散漫。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明隽清图,顿得象外之趣(“此中冥昧”二句下)。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杂曲歌辞·浪淘沙》
下一篇:唐·杜甫《春水生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