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鼓角似边州":登上汝州城楼,望着眼前暗淡的黄昏景色,仿似深处边塞,
# 边州:边塞城市。,鼓角:军中战鼓和号角。
"三十年前上此楼":耳边是那熟悉的鼓角声,想到第一次登上此楼已是三十年前。
"今日山城对垂泪":想到如今战火不熄灭,国家满目疮痍,
# 对垂泪:对山城而垂泪。,城:一作川。
"伤心不独为悲秋":满心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这凋敝的秋天。
# 悲秋:指为秋景而悲。,不独:不只是,不单是。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黄昏时分汝州城中鼓角声似边塞的情景,诗人回忆起三十年前曾登上此楼,如今旧地重游,面对城郭依旧、人事全非的景象,不禁垂泪。通过今昔对比,营造出沧桑、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更迭、自身衰老的慨叹,以及对国运升降、藩镇割据时局的悲怆与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黄昏鼓角营造出类似边塞的紧张氛围之景,抒发自身对时光流逝、国运兴衰的复杂情感。用典:“今日山川对垂泪”让人联想到东晋过江诸人新亭对泣及杜甫“国破山河在”,丰富了诗歌内涵,强化了忧时伤世的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首句“黄昏鼓角似边州”,从空间角度入手,描绘出黄昏时分汝州城中鼓角声起,营造出如同边塞般的紧张氛围,勾起诗人对往昔边塞生活的回忆。紧接着“三十年前上此楼”,转换到时间维度,追忆漫长的过往岁月。此句看似平淡简单,未详写三十年前登楼情景与三十年来人事变迁,却在字里行间满溢感慨。正如孙洙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时所言,其中蕴含着世运治乱、年华盛衰等诸多况味,引发读者对时间跨度中种种变化的联想与思索。“今日山城对垂泪”历经三十年岁月,诗人旧地重游。此时,自身由少壮步入衰老,此地也从平静腹地变为干戈扰攘、似边陲般的战乱之地,城郭依旧,人事却面目全非。抚今追昔,诸多感慨、忧虑涌上心头,诗人既为岁月流逝、自身衰老而慨叹,又为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悲怆。“今日山城对垂泪”,此句自然流出,将诗人面对当下情景时内心的复杂情感直观展现,让人不禁联想到东晋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以及杜甫“国破山河在”所蕴含的深沉家国之思。“伤心不独为悲秋”一句收束全诗。自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秋之吟后,“悲秋”成为诗歌常见主题。但李益明确表示,自己的伤心并非仅仅源于悲秋。诗中未点明具体伤心缘由,实则蕴含着纷杂情绪,既有对时光变迁、个人身世的喟叹,也有对国家时局动荡、藩镇割据的忧虑。诗人有意留白,诗篇戛然而止,却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留待读者探寻,增添了诗歌的韵味与思考空间,使读者能在咀嚼中感受其深沉的情感内涵。
4. 作品点评
《上汝州郡楼》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其营造出的境界苍凉,蕴含的意韵深远。诗的开篇,“黄昏鼓角”勾勒出诗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景象,“似边州”则传递出内心的独特感受。李益长期投身军旅,多次奔赴边疆,对边塞景致,尤其是军营中鼓角之声极为熟稔。当他登上汝州城楼,入目是昏暗的黄昏暮色,入耳是凄怆的鼓角之音。此刻,景与情交融,往昔熟悉的边塞生活瞬间涌上心头,令他生出一种奇异之感:明明身处唐王朝腹地汝州,却仿佛置身于边州。这一感慨,不仅牵连着个人身世遭际,更融入了时代的沧桑巨变,情感厚重深沉。“似边州”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喟叹,如一条丝线般贯穿全诗,成为理解诗歌情感脉络的关键。
# 调苦,绝处极有意。新亭堕泪,恐亦尔尔。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感慨含蓄。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周珽曰:益边塞诸诗,掀开干百年宿案,笔胆能踏泰山使东,倒黄河使西。吾畏其舌神齿骨之贵,即王、李复生,不能前驱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似”字见风尘满地,三十年中,乱离飘荡,山川如故,风景已非。“伤心不独为悲秋”,俱含在内。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李商隐《乱石》
下一篇:唐·李商隐《银河吹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