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者":(墓中的)五个人,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至于今":到了现在,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
#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郡:指吴郡,即今苏州市。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 除魏阉废祠之址:谓清除魏忠贤生祠的旧址。除,修治,修整。魏阉,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在各地为他建立生祠,事败后,这些祠堂均被废弃。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
# 墓:用作动词,即修墓。,其:指毛一鹭。
"以旌其所为":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 旌:表扬,赞扬。
"呜呼":啊,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夫五人之死":这五人的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现在建墓安葬,
# 去:距离。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夫十有一月之中":在这十一个月当中,
"凡富贵之子":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
"慷慨得志之徒":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
"其疾病而死":他们因患病而死,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
"亦已众矣":也太多了;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
"独五人之皦皦":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
"何也":为什么呢?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我还记得周公被捕,
"在丙寅三月之望":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
# 吾社:指应社。
"为之声义":替他伸张正义,
"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钱财送他起程,
"哭声震动天地":哭声震天动地。
"缇骑按剑而前":“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
"问":问:
"谁为哀者":“在为谁悲痛?”
"众不能堪":大家不能再忍受了,
"抶而仆之":把他们打倒在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
"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
"吴之民方痛心焉":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
"则噪而相逐":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
"按诛五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
"曰颜佩韦":他们是颜佩韦、
"杨念如":杨念如、
"马杰":马杰、
"沈扬":沈扬、
"周文元":周文元,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
"意气扬扬":神情慷慨自若,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
"谈笑以死":谈笑着死去了。
"断头置城上":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
"颜色不少变":脸色一点也没改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
"卒与尸合":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嗟乎":唉!
"大阉之乱":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
"四海之大":中国之大,
"有几人欤":能有几个人呢?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从来没受到过诗书的教诲
"激昂大义":却能被大义所激励,
"蹈死不顾":踏上死地也不回头,
"亦曷故哉":又是什么缘故呢?
"且矫诏纷出":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
"不敢复有株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
"大阉亦逡巡畏义":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是观之":由此看来,
"则今之高爵显位":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
"一旦抵罪":一旦犯罪受罚,
"或脱身以逃":才得以逃脱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而又有剪发杜门":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
"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
"其辱人贱行":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视五人之死":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
"轻重固何如哉":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
"赠谥褒美":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
"显荣于身后":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
"斯固百世之遇也":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不然":不这样的话,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头颅,
"以老于户牖之下":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
"则尽其天年":尽享天年,
"人皆得以隶使之":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
"安能屈豪杰之流":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
"扼腕墓道":在墓道上扼腕惋惜,
"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
"而为之记":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贤士大夫者":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
"冏卿因之吴公":太仆卿吴因之先生,
"太史文起文公":太史文文起先生,
"孟长姚公也":姚孟长先生。
1.
本文是为五位普通的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探讨了生死价值这样重大的问题。全文以"义"为核心,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作者首先肯定五人之死是“激于义”,开篇抓住一个“义”字。五人是为义而生,为义而争,最后为义而献身。这就使读者联想起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说,本文是对孟子名言的生动诠释。\n明代大奸臣、大宦官魏忠贤无恶不作,杀害了许多正直之士。东林党人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苏州市民旗帜鲜明地站在东林党人一边,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正义。五人是苏州市民的优秀代表。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叙述了五人的动人事迹,歌颂了平民英雄的高尚品质。\n“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大义凛然,惊天地,泣鬼神!语言简练生动,铿锵有力。\n作者为了突出五人的英雄行为,运用对比的手法加以表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阉党横行天下,炙手可热之时,多数人采取了苟且偷安的做法,甚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而五人面对阉党的淫威,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应该说,一般的老百姓对阉党的倒行逆施可以不管,因为他们不在其位。但五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境界投入到对阉党的斗争中去,并且慷慨赴死,义无反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那些身在政位,吃民膏、喝民血的“缙绅”,却在阉党的淫威下屈服了,变节了。作者问道:“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这一问,多少缙绅无地自容?“十年浩劫”期间,林彪、“四人帮”专横跋扈,“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志新,一个普通女干部,坚持真理,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也有许多人投靠“四人帮”,出卖良心,出卖人格。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张溥认为:“大阉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认识到了平民百姓的作用,这是非常可贵的。读此段,读者可能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句子:“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样的文章都是用心,不,是用生命写成的。张溥若知三百年后有一鲁迅君执匕首般的笔尖写慷慨之情,不知作何感想?\n第五段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本段夹叙夹议,反复对比,将文章的中心升华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作者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的嘉节懿行比照论述,从而提出“轻重固何如哉”的问题让读者思考。接着,作者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假设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从而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富有进步性的观点。读者至此,是否联想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那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五人之死,重于泰山,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n第六段也用对比手法,但以“由是观之”领头,表明它与第五段不是机械的并列关系,而是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关系。“是”是一个指代词,指代第五段所论述的事实。从第五段所论述的事实看来,仗义而死与苟且偷生,其社会意义判若霄壤。作者以饱含讽刺的笔墨,揭露了“今之高爵显位”为了苟全性命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辱人贱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种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之死”相比,“轻重固何如哉”?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仗义而死,重于泰山。这自然是作者希望得到的回答。\n在作了如上对比之后,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另一种社会效果。从正面说,由于“五人”“发愤一击”、“蹈死不顾”而挫败了浊乱天下的邪恶势力,因而“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从反面说,“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应该指出:这不仅是就“五人”死后所得的光荣方面说的,而且是就“五人”之死在“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精神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说的。“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不正表现了对“五人”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吗?而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n这篇文章题为《五人墓碑记》,歌颂“五人”当然是它的主要内容。但社会是复杂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要孤立地歌颂“五人”,就很难着笔。张溥在这篇文章中,与“五人”相对比,不仅指斥了阉党,还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等;与“五人”相映衬,不仅赞美了周顺昌,还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上一篇: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下一篇:明·夏完淳《别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