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楚情何极":复国的情怀难以穷尽,
# 复楚:暗指复明。
"亡秦气未平":推翻暴政的豪气尚未平息。
# 亡秦:暗指亡清。
"雄风清角劲":雄浑的风中传来清越的号角声,
# 清角劲:清越的号角声悲壮有力。,雄风:指义军的军威。
"落日大旗明":落日余晖映照下大旗鲜明。
# 大旗:指义军的军旗。,落日:指夕阳斜晖。
"缟素酬家国":身着白色丧服以报答家国,
# 酬家国:报家国之仇。,缟素:指白色的孝服。
"戈船决死生":战船在战斗中决定生死存亡!
# 戈船:战船,指义军的水师。
"胡笳千古恨":胡笳声声引发千古遗恨,
# 胡笳:古代管乐器。这句指清军势大。
"一片月临城":一片明月照临孤城。
明末抗清将领、诗人
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他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后鲁王封他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阳军事。之后被捕遇害,年仅16岁。夏完淳少负才能,所作诗赋,语言华美,慷慨悲凉。其诗赋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著有《夏完淳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爱国题材。诗歌开篇“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借用“复楚”“亡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明朝覆灭的悲愤和对恢复明朝江山的坚定决心。“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展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则直接抒发了诗人以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通过描写胡笳声和明月,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描绘雄浑悲壮的战斗图景。情景交融,形成环环相扣、流转自如的韵律节奏,尤为契合诗人郁愤难平的心绪与刻骨铭心的家国之痛。而“一片月临城”以景收束全篇,余韵悠长,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深邃。明月笼罩下的城池,既是实景写照,更象征着诗人的复国理想。化用:“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化用《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以“复楚”“亡秦”浓缩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记忆。“情何极”化用屈原《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的悲怆,将复国之志与亡国之痛熔铸为极致的情感张力。
3. 分段赏析
诗篇开篇巧妙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旗帜鲜明地揭示主旨。“情何极”“气未平”以急切激昂的笔触,奠定了全诗悲壮雄浑的基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誓灭清廷、匡复明室的炽烈爱国情怀。随后,笔触由情感抒怀转向景物描写:劲风中,军营号角声声震天;红日照耀下,战旗猎猎飘扬。“角”与“旗”两个极具军旅特色的意象,搭配“劲”“明”两个凝练有力的字眼,生动勾勒出义军严整威武、气势磅礴的风貌。“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二句,进一步抒发诗人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是对开篇“复楚”“亡秦”壮志的深化与延伸。“酬家国”道出抗清复明的崇高目标,“决死生”彰显视死如归的决绝勇气,字里行间跃动着为雪国耻、复山河而不惜赴汤蹈火的壮烈豪情。诗至结尾,以呜咽悲凉的胡笳声、凄清朦胧的月色,烘托出义军征战的艰辛,也将诗人内心的悲怆愁绪渲染得愈发深沉。整首诗中,第一、三联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抗敌复国之志;第二、四联则借景抒情,描绘雄浑悲壮的战斗图景。情景交融,形成环环相扣、流转自如的韵律节奏,尤为契合诗人郁愤难平的心绪与刻骨铭心的家国之痛。而“一片月临城”以景收束全篇,余韵悠长,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深邃。明月笼罩下的城池,既是实景写照,更象征着诗人的复国理想。至此,诗人的壮志豪情与家国悲恨交融汇聚,如浩渺江河奔涌于天地之间,令人动容。
上一篇:明·吴鼎芳《夜到渔家》
下一篇:明·唐寅《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