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到空闺":萧瑟的秋景来到了空旷的闺院中,
# 闺:闺院。
"夜扫梧桐叶":一夜之间横扫了满院梧桐叶。
# 梧:一作疏。
"谁料同心结不成":谁能料到同心结未能编成,
# 同心结:是用彩线织成的菱形连环结,旧时妇女多系在衣裙上作佩饰,也常用为定情或赠别之物。
"翻就相思结":反倒织就了相思的愁结。
# 相思结:意出《古诗十九首》之十八“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言其曲折之多。,翻:反,反倒。
"十二玉阑干":曲曲折折的栏杆,
# 十二玉阑干:指曲曲折折的栏干。十二:言其曲折之多。
"风动灯明灭":秋风吹来灯光若明若暗。
#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动:一作影,一作有。
"立尽黄昏泪几行":黄昏时独自站在楼上,禁不住眼泪成串的掉下来,
"一片鸦啼月":远处枯枝上的寒鸦好像对月亮在啼叫。
# 啼:叫。
明末抗清将领、诗人
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他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后鲁王封他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阳军事。之后被捕遇害,年仅16岁。夏完淳少负才能,所作诗赋,语言华美,慷慨悲凉。其诗赋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著有《夏完淳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中描绘了秋日空闺中思妇独守空房的寂寞场景,以及她倚栏凝望、苦盼征人却失望落泪的画面,借景抒情,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哀怨相思之情,也含蓄体现出词人对爱妻的深切眷恋。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借“清冷秋色”“空寂闺房”“梧桐落叶”之景,渲染秋闺幽冷氛围,将思妇独处的愁寂、夜长难耐的孤寂,融入秋景之中,不言愁而愁绪满溢。“十二玉阑干,风起灯明灭”,借“玉阑干”“秋风”“明灭灯火”之景,烘托思妇凭栏盼归的迷茫、心乱;“一片鸦啼月”以寒月、鸦啼之景,渲染凄清氛围,将思妇盼归不得的失望、落泪的哀怨,借景传递,强化情感的深沉与哀伤。
3. 分段赏析
上阕聚焦于独守空闺的凄凉境况。“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二句,清晰点明人物活动的时节与环境。当清冷的秋色悄然浸染空寂的闺房,正值盛年却独处的思妇,愈发觉得漫漫长夜难以捱过。无奈之下,她步出帘栊,在寂静中默默清扫梧桐树下的落叶。这两句看似只是平淡地写景叙事,却将秋闺的幽冷氛围与思妇的愁寂心境,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二句,以思妇的口吻直抒愁怨。词中的少妇原本满心期待能与丈夫朝夕相伴,共度美好年华,然而事与愿违,二人竟然被迫分离,长久不得相见,恰似同心结未能织就,反而织成了相思结。词人巧妙地运用“不成”和“翻就”,将“同心结”与“相思结”紧密相连,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使得思妇那种事与愿违的无奈与伤感,更添几分浓郁。下阕则着重刻画苦盼征人的哀怨心绪。“十二玉阑干,风起灯明灭”二句,细腻描绘出思妇凭栏凝望的场景。思妇独自登上高楼,倚靠着栏杆久久眺望,满心痴想远方的丈夫能突然出现在眼前。然而,她倚遍了所有栏杆,始终未能见到丈夫的身影。此时,秋风乍起,远处的灯光在风中忽明忽灭,这景象更令她心绪烦乱、神思迷离。“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二句,将思妇的失望之情推向极致。从傍晚时分开始,她就伫立在楼头,满心期盼着丈夫归来,可直到夕阳完全落下,夜色渐浓,依然不见丈夫的踪迹。映入眼帘的,唯有一群归巢的乌鸦在冷月寒星下飞鸣而过。至此,她彻底陷入失望的深渊,泪水不自觉地滑落,在腮边挂起几行清泪,满心皆是无尽的哀怨与失落。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这首词通篇采用客观描写,巧妙运用景色映衬,尽显深美流婉的韵味。表面上,词作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情思缱绻的思妇形象,而实际上,这位思妇正是词人爱妻的化身。词人借由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深切思念,含蓄却真挚地表达出自己对妻子的深厚眷恋。古人云“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份细腻的儿女情长,恰恰展现出词人伟大人格中柔情与坚毅并存的一面。
# 寓意既工,自是再来人。
清王士祯《明词综》
# 《离骚》之芳草美人,即《国风》之卷耳、淑女,古人每借闺檐以寓讽刺。词之旨趣,实本风骚,情苟不深,语必不艳,惜后人不能解不知学耳。就明而论,词学几失传矣,而秾词丽制,半出自忠烈伟人。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
上一篇:明·徐渭《兰》
下一篇:明·唐时升《紫筠居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