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yǐng
yáo
hóng
·
·
tiān
gōng

朝代:明作者:夏完淳浏览量:3
tiān
gōng
jiǔ
chóng
yǒu
chūn
hǎi
jiā
mèng
duàn
rén
cháng
jìng
yín
gāng
dài
hóng
lán
kān
cǎi
shàng
piān
zhōu
shāng
kuǎn
nǎi
huā
dài
liǔ
yíng
fēng
fān
chóu
zhài
huí
shǒu
dāng
nián
lóu
huà
shēng
guāng
cǎi
zhāo
tán
yáo
yín
zhēng
rén
xiāo
shì
cháo
gēng
gǎi
àn
xiāo
hún
fán
huá
nán
zài
jīn
chāi
shí
èr
zhū
sān
qiān
liáng
wàn
zǎi

译文

辜负天工奇巧,深锁的九重宫阙里,春色仍如海般浩大。梦中的一晌欢触动心中愁绪,只好静静靠在银灯前坐待天明。隔水的红兰可采撷,坐上小船,听到橹声不禁暗自伤心。梨花带着雨点,柳絮迎着春风,一番离愁别绪。回想当年,精致美丽的楼阁生发着光彩。早上弹着瑶琴晚上弹着银筝,歌舞不歇潇洒快意。一夕之间改朝换代,暗自销魂,繁华不再。如此多的侍女,如此多的门客,都离散了,令人凄凉感慨。

逐句剖析

"孤负天工":辜负天工奇巧,

# 天工:自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

"九重自有春如海":深锁的九重宫阙里,春色仍如海般浩大。

# 春如海:形容春光繁丽,浩荡如海。,九重:传说天有九重,因以指天。

"佳期一梦断人肠":梦中的一晌欢触动心中愁绪,

"静倚银釭待":只好静静靠在银灯前坐待天明。

# 银釭:银白色的灯盏、烛台。代指灯。

"隔浦红兰堪采":隔水的红兰可采撷,

# 红兰:兰草的一种。

"上扁舟":坐上小船,

"伤欵乃":听到橹声不禁暗自伤心。

# 欵乃:行船摇橹声。

"梨花带雨":梨花带着雨点,

"柳絮迎风":柳絮迎着春风,

"一番愁债":一番离愁别绪。

"回首当年":回想当年,

"绮楼画阁生光彩":精致美丽的楼阁生发着光彩。

"朝弹瑶瑟夜银筝":早上弹着瑶琴晚上弹着银筝,

"歌舞人潇洒":歌舞不歇潇洒快意。

"一自市朝更改":一夕之间改朝换代,

# 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偏指朝,谓朝廷。

"暗销魂":暗自销魂,

"繁华难再":繁华不再。

"金钗十二":如此多的侍女,

# 金钗十二:即金钗十二行,后以喻姬妾或侍女众多。

"珠履三千":如此多的门客,

# 珠履:珠饰之履,代指门客或有谋略的人。

"凄凉万载":都离散了,令人凄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是明代词人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写佳期如梦、情人离去、雨败梨花、风吹柳絮等不如意情事,极力渲染愁怨的氛围,表达出词人伤心断肠的情绪;下片描绘当年绮楼画阁、歌舞欢乐的场面,是繁华、兴盛的象征,感叹“市朝更改”后的凄凉。全词多用对比手法,凄哀低婉,意蕴丰厚,以一个饱经世态炎凉、彻夜孤栖难眠的思妇的口吻,喻写江山易代、缅怀先朝的感伤,十分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抗清将领、诗人

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他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后鲁王封他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阳军事。之后被捕遇害,年仅16岁。夏完淳少负才能,所作诗赋,语言华美,慷慨悲凉。其诗赋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著有《夏完淳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屠扬州,破南京,后福王政权覆灭。诗人见南明已亡,天地之大,却无处存身,感慨而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一个饱经世态炎凉、彻夜孤栖难寐的思妇的口吻,喻写江山易代,表达了词人缅怀先朝的感伤。

2. 写作手法

对比:此词多用对比,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绪,下片写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形成对比。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表达了词人对前朝的追忆和无处栖身的感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以“辜负”开篇,暗含对天工造物的质疑,实则影射明王朝的倾覆。九重宫阙的“春如海”本应象征盛世,却因改朝换代沦为虚幻,美好春光反成刺目之景。“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以“梦断”喻指南明弘光政权的短暂,词人独对孤灯,暗夜枯坐,将家国之痛凝缩于“待”字的绵长等待中,无声处尽显绝望。“隔浦红兰堪采……伤心欸乃”​​,红兰采撷本为闲适之景,却以“扁舟欸乃”的离愁打破画面。摇橹声如呜咽,既似故国旧梦的回响,亦如遗民漂泊的叹息。“梨花带雨,柳絮迎风”化用白居易《长恨歌》典故,却褪去杨贵妃的凄美,注入时代血泪。梨雪柳绵的飘零,既是暮春实景,更是繁华消散的隐喻,暗合“愁债”二字。下片,陡转笔锋追忆往昔,以“绮楼画阁”“瑶瑟银筝”勾勒南明小朝廷的奢靡浮华,与上阕的“春如海”形成时空叠印,繁华愈盛,跌落愈惨。“市朝更改”四字力透纸背,道尽改朝换代的剧变。昔日笙歌化作“暗销魂”的记忆,繁华如梦幻泡影,呼应开篇“辜负天工”的诘问。“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以夸张数字(十二金钗、三千珠履)写尽昔日奢靡,却在结句以“凄凉千载”收束,将个人哀怨升华为历史轮回的永恒悲叹。金玉其外终成尘土,唯余寒夜孤灯与词人泣血之笔。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寄托遥深,明写闺怨,实抒国恨。“一自市朝更改”,实为江山易代。故此词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琵琶行》中刻画的商妇,是失意官宦的写照;而此词中塑造的思妇,则是爱国志士的喻写。因此,感情色彩强烈,也就成为此词的鲜明特点之一。句句酸苦,字字锥心,这两个特点,使词气超迈,境界高远,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汤显祖《胡克逊》

下一篇:明·袁宗《车遥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