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wèi
·
·
běi
fēng
dàng
tiān

朝代:明作者:夏完淳浏览量:3
běi
fēng
dàng
tiān
yǒu
niǎo
míng
kōng
lín
zhì
cháng
duǎn
xián
shí
suí
chén
chóng
shān
gāo
cāng
hǎi
shēn
kuì
fēi
tiān
yán
jǐng
zhèn
āi
yīn
xīn
kāng
kǎi
shuí
wèi
xīn
tāo
tāo
dōng
shì
láo
láo
chéng
jīn

译文

北风在天地间呼啸肆虐,一只鸟儿在空寂的林中悲鸣。它志向高远却羽翼短小,衔着石子随波浮沉不停。衔石堆砌的山峰日渐高耸,吞石的沧海却一天比一天深。惭愧自己不是补天的神女,只能伸长脖颈发出哀痛的鸣声。这般辛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满腔慷慨又有谁能真正懂得我的心。看那滔滔江水永远向东奔流,千古兴亡都在这惆怅中成了曾经。

逐句剖析

"北风荡天地":北风在天地间呼啸肆虐,

# 天地:一作“芳树”。,北:一作“惠”。

"有鸟鸣空林":一只鸟儿在空寂的林中悲鸣。

# 空:一作“中”。

"志长羽翼短":它志向高远却羽翼短小,

# 志:一作“尾”,又一作“雾”。

"衔石随浮沉":衔着石子随波浮沉不停。

"崇山日以高":衔石堆砌的山峰日渐高耸,

# 崇:一作“棠”。

"沧海日以深":吞石的沧海却一天比一天深。

"愧非补天匹":惭愧自己不是补天的神女,

# 愧非补天匹:一本作“既无凌风姿”。补天:神话传说。远古时天崩地裂,女娲曾炼五色石补天。匹:相比。

"延颈振哀音":只能伸长脖颈发出哀痛的鸣声。

# 延颈:深长脖子。

"辛苦徒自力":这般辛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

# 徒自力:只是尽自己的努力。

"慷慨谁为心":满腔慷慨又有谁能真正懂得我的心。

# 慷慨谁为心:一本此处有“惜哉志不伸,道远固难任”二句。

"滔滔东逝波":看那滔滔江水永远向东奔流,

"劳劳成古今":千古兴亡都在这惆怅中成了曾经。

# 劳劳:形容忧伤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精卫》是明代诗人夏完淳所作的一五言古诗。借神话意象寄托了作者的雄心抱负。诗中精卫鸟以弱小之躯直面浩瀚沧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抗争,实则映射着诗人矢志复国的不屈意志。作者以烈火般激情礼赞这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称其堪称英烈典范;同时以深沉笔触,对填海宏愿终未得偿发出深切叹惋,字里行间激荡着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悲怆回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抗清将领、诗人

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他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后鲁王封他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阳军事。之后被捕遇害,年仅16岁。夏完淳少负才能,所作诗赋,语言华美,慷慨悲凉。其诗赋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著有《夏完淳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无需赘言,读者自能领会:诗中精卫意象正是少年志士夏完淳的精神写照。当故国沉沦于沧海横流之际,这位少年毅然投身抗清复明的悲壮事业。然正如精卫衔石难填浩瀚沧海,诗人亦预见到复国大业终将荆棘满途。深重的忧思与悲怆催生出对上古神话的瑰丽想象,遂借精卫填海之典,谱写出苍凉雄浑的史诗悲歌。神话元素的注入使诗风陡显奇崛:思绪纵横天地,笔力纵横捭阖,在浩渺时空维度中铺展精卫衔木的壮烈画卷,营造出既奇幻磅礴又悲怆动人的艺术境界。即便是哀婉低吟,亦借“女娲炼石”的神话奇观形成强烈映照,与奔涌不息的海涛共振激荡,彰显出贯通古今的浩然悲慨。正如精卫身形虽微,这首诗作所承载的并非儿女私情般的哀怨,而是以生命为火种淬炼出的悲剧崇高:那超越时空的精神气魄,恰似精卫振翅激起的永恒浪花,在历史长河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抒情诗。诗中借精卫填海的神话意象,描绘了北风怒号、精卫衔石填海的悲壮场景。通过精卫的孤愤抗争,既体现了对自然伟力与历史洪流的敬畏,又表达了诗人抗清复国志向难酬的悲怆,更升华出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叩问。

2. 写作手法

烘托:“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一句,以“北风荡天地”的狂暴动荡为背景,反衬精卫“空林”悲鸣的孤绝,凸显其填海志向与微薄力量的悬殊对比。“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借山海日益险峻的壮阔景象,烘托精卫衔石填海的徒劳与悲怆,暗喻抗清复明事业的艰难无望。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北风荡天地”五字勾勒出洪荒时代的苍茫画卷。这片混沌时空未置年序,唯见苍茫天地间北风怒号,其势如万马奔腾永无休止。然细辨声浪之隙,自万木凋敝的寂寥林海深处,骤然迸发出穿透云霄的凄厉鸣叫:这声声啼啭竟压倒呼啸北风,直贯九霄云外,久久回荡于空谷之间!此乃炎帝之女女娃所化精卫鸟的泣血哀鸣。诗人以撼动乾坤的北风为衬,突显孤鸟哀鸣的穿透力,在萧瑟苍凉的意境中,令精卫形象如暗夜惊雷般震颤人心。这只衔木石以堙沧海的精卫,正怀着溺亡东海的亘古怨怼,日复一日穿梭于西山与东海之间。其“志长羽翼短”的困顿姿态,既描摹出衔微石以抗怒涛的悲壮场景,更将微小生命与浩瀚沧海的天堑鸿沟凝练成震撼人心的精神图腾。当纤羽与怒涛相搏,当碎石共骇浪沉浮,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恰似暗夜炬火,将悲剧性的抗争升华为永恒的崇高。中间四句写精卫鸟的努力似乎未能取得成效。“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投石入海刹那便被惊涛吞没,衔石西山亦未见削低分毫。面对亘古长存的汪洋,即便壮志凌云的精卫亦不免悲怆自省:既惭愧于不及女娲炼石补天的神力,又哀恸于填海宏愿终将付诸东流。“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十字,既状写精卫振翅哀鸣之态,更以天地为琴瑟,将悲怆之音谱入永不停息的北风。此刻天地为幕,怒涛作和,精卫的哀鸣仿佛唤醒洪荒记忆,令苍茫寰宇皆为之肃立,令亘古北风亦悚然凝滞。末四句直抒胸臆,道尽少年志士的血泪共鸣。穿越时空的哀鸣叩击诗心,激得诗人热泪滂沱。“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的诘问,既是对精卫以微躯搏沧海的痛惜,更是对壮志难酬者的终极叩问。看那浩瀚沧海依旧东流万古,听那哀鸣穿越时空化为永恒。全诗收束于“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的苍凉长叹,然诗人对精卫精神的礼赞早已溢出文本:当沧海桑田的轮回中永存着填海的身影,当亘古悲鸣化作文明长河里的不息回响,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魂,早已突破诗行桎梏,在天地间铸就永恒的精神丰碑。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中精卫意象实为少年英雄夏完淳的精神写照。当故国陷入社稷倾覆的惊涛骇浪之际,这位少年义士毅然投身抗清复明的血火征程。但诗人亦如衔石填海的精卫般清醒:以微末之力对抗滔天巨浪,复国大业终究难逃悲剧宿命。深重的家国之痛催生出对上古神话的瑰丽想象,遂借精卫泣血的传说,谱写出回荡着悲怆与孤愤的史诗绝唱。神话元素的注入使诗歌呈现出雄奇的艺术张力。诗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重构时空,在浩渺天地间勾勒出精卫搏击沧海的壮烈画卷,创造出苍凉悲壮的审美意境。即便是哀婉的咏叹,也通过远古神话获得超越性力量,与汹涌澎湃的海涛形成精神共振,进而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跨越时空的浩然悲鸣。正如精卫鸟衔石不止的永恒姿态,这阕短章所承载的并非个体伤痛,而是将个人命运熔铸于时代洪流的悲剧崇高:那超越生死的精神抗争,最终在天地间铸就了永恒的悲壮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稚登《会稽道中》

下一篇:明·茅坤《登丛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