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荡天地":北风在天地间呼啸肆虐,
# 天地:一作“芳树”。,北:一作“惠”。
"有鸟鸣空林":一只鸟儿在空寂的林中悲鸣。
# 空:一作“中”。
"志长羽翼短":它志向高远却羽翼短小,
# 志:一作“尾”,又一作“雾”。
"衔石随浮沉":衔着石子随波浮沉不停。
"崇山日以高":衔石堆砌的山峰日渐高耸,
# 崇:一作“棠”。
"沧海日以深":吞石的沧海却一天比一天深。
"愧非补天匹":惭愧自己不是补天的神女,
# 愧非补天匹:一本作“既无凌风姿”。补天:神话传说。远古时天崩地裂,女娲曾炼五色石补天。匹:相比。
"延颈振哀音":只能伸长脖颈发出哀痛的鸣声。
# 延颈:深长脖子。
"辛苦徒自力":这般辛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
# 徒自力:只是尽自己的努力。
"慷慨谁为心":满腔慷慨又有谁能真正懂得我的心。
# 慷慨谁为心:一本此处有“惜哉志不伸,道远固难任”二句。
"滔滔东逝波":看那滔滔江水永远向东奔流,
"劳劳成古今":千古兴亡都在这惆怅中成了曾经。
# 劳劳:形容忧伤的样子。
明末抗清将领、诗人
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他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后鲁王封他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阳军事。之后被捕遇害,年仅16岁。夏完淳少负才能,所作诗赋,语言华美,慷慨悲凉。其诗赋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著有《夏完淳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抒情诗。诗中借精卫填海的神话意象,描绘了北风怒号、精卫衔石填海的悲壮场景。通过精卫的孤愤抗争,既体现了对自然伟力与历史洪流的敬畏,又表达了诗人抗清复国志向难酬的悲怆,更升华出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叩问。
2. 写作手法
烘托:“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一句,以“北风荡天地”的狂暴动荡为背景,反衬精卫“空林”悲鸣的孤绝,凸显其填海志向与微薄力量的悬殊对比。“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借山海日益险峻的壮阔景象,烘托精卫衔石填海的徒劳与悲怆,暗喻抗清复明事业的艰难无望。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北风荡天地”五字勾勒出洪荒时代的苍茫画卷。这片混沌时空未置年序,唯见苍茫天地间北风怒号,其势如万马奔腾永无休止。然细辨声浪之隙,自万木凋敝的寂寥林海深处,骤然迸发出穿透云霄的凄厉鸣叫:这声声啼啭竟压倒呼啸北风,直贯九霄云外,久久回荡于空谷之间!此乃炎帝之女女娃所化精卫鸟的泣血哀鸣。诗人以撼动乾坤的北风为衬,突显孤鸟哀鸣的穿透力,在萧瑟苍凉的意境中,令精卫形象如暗夜惊雷般震颤人心。这只衔木石以堙沧海的精卫,正怀着溺亡东海的亘古怨怼,日复一日穿梭于西山与东海之间。其“志长羽翼短”的困顿姿态,既描摹出衔微石以抗怒涛的悲壮场景,更将微小生命与浩瀚沧海的天堑鸿沟凝练成震撼人心的精神图腾。当纤羽与怒涛相搏,当碎石共骇浪沉浮,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恰似暗夜炬火,将悲剧性的抗争升华为永恒的崇高。中间四句写精卫鸟的努力似乎未能取得成效。“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投石入海刹那便被惊涛吞没,衔石西山亦未见削低分毫。面对亘古长存的汪洋,即便壮志凌云的精卫亦不免悲怆自省:既惭愧于不及女娲炼石补天的神力,又哀恸于填海宏愿终将付诸东流。“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十字,既状写精卫振翅哀鸣之态,更以天地为琴瑟,将悲怆之音谱入永不停息的北风。此刻天地为幕,怒涛作和,精卫的哀鸣仿佛唤醒洪荒记忆,令苍茫寰宇皆为之肃立,令亘古北风亦悚然凝滞。末四句直抒胸臆,道尽少年志士的血泪共鸣。穿越时空的哀鸣叩击诗心,激得诗人热泪滂沱。“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的诘问,既是对精卫以微躯搏沧海的痛惜,更是对壮志难酬者的终极叩问。看那浩瀚沧海依旧东流万古,听那哀鸣穿越时空化为永恒。全诗收束于“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的苍凉长叹,然诗人对精卫精神的礼赞早已溢出文本:当沧海桑田的轮回中永存着填海的身影,当亘古悲鸣化作文明长河里的不息回响,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魂,早已突破诗行桎梏,在天地间铸就永恒的精神丰碑。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中精卫意象实为少年英雄夏完淳的精神写照。当故国陷入社稷倾覆的惊涛骇浪之际,这位少年义士毅然投身抗清复明的血火征程。但诗人亦如衔石填海的精卫般清醒:以微末之力对抗滔天巨浪,复国大业终究难逃悲剧宿命。深重的家国之痛催生出对上古神话的瑰丽想象,遂借精卫泣血的传说,谱写出回荡着悲怆与孤愤的史诗绝唱。神话元素的注入使诗歌呈现出雄奇的艺术张力。诗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重构时空,在浩渺天地间勾勒出精卫搏击沧海的壮烈画卷,创造出苍凉悲壮的审美意境。即便是哀婉的咏叹,也通过远古神话获得超越性力量,与汹涌澎湃的海涛形成精神共振,进而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跨越时空的浩然悲鸣。正如精卫鸟衔石不止的永恒姿态,这阕短章所承载的并非个体伤痛,而是将个人命运熔铸于时代洪流的悲剧崇高:那超越生死的精神抗争,最终在天地间铸就了永恒的悲壮丰碑。
上一篇:明·王稚登《会稽道中》
下一篇:明·茅坤《登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