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í
huī

朝代:明作者:于谦浏览量:3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fěn
shēn
suì
hún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逐句剖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也作“千锤万击”或“千鎚万击”。

"烈火焚烧若等闲":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若:好像。等闲:平常。,焚烧:烧毁;烧掉。

"粉身碎骨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 粉身碎骨浑不怕:后人从这句诗中,活用出“粉身碎骨”这个成语。粉身碎骨:一作粉骨碎身。浑不怕:一作“全不惜”、一作“全不怕”、一作“全不顾”。浑:全,全然。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 人间:人世间。,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是在咏叹石灰,实际上借石灰来比喻人、抒发情怀,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追求。全诗文字精炼,读起来连贯顺畅,语言朴实不做作,感染力很突出;尤其是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刚正不屈的高尚气节,更能给人带来启发和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大臣、诗人

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诗人。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故世称于少保,谥号忠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正统末召为兵部左侍郎,迁兵部尚书。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诗作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风格遒劲、兴象深远。主要作品有《石灰吟》《荒村》《入塞》等。后人辑有《于忠肃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于谦自幼勤奋好学,心怀鸿鹄之志。一日,他悠然行至一座石灰窑旁,饶有兴致地观看师傅们烧制石灰。但见那一块块青黑色的山石,在熊熊烈火的炙烤下,逐渐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最终统统变成了洁白的石灰。此景令他内心触动颇深,稍作思忖后,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于谦年仅十二岁。这首诗并非单纯对石灰形态转变的描绘,更像是他为自己未来人生道路所立下的誓言,是其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的生动映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绝句。诗歌借石灰的锻炼过程,运用象征手法,以物喻人,将石灰的物理变化与诗人的精神追求相融合,体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精神,也展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

2. 写作手法

双关:末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既指石灰的洁白颜色,又暗喻诗人的清廉操守,以此来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托物言志:本诗中诗人描写“石灰”这一物品,借石灰的“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态度以及“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志向。象征:全诗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以石灰的开采、焚烧、粉碎过程象征人生历经磨难的过程,借石灰“清白”的特点,象征诗人自身的高尚节操,言在物而意在人。比拟:拟人,“烈火焚烧若等闲”,诗句描绘的是石灰烧制时经受烈火炙烤的场景。但诗人在此赋予石灰人的情感与态度,“若等闲”三字将石灰拟人化,仿佛它面对熊熊烈火,有着如同人一般的从容淡定,把石灰当作一位不惧考验的勇士来写。直抒胸臆:“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直接表达诗人立志做纯洁清白之人的情怀,直白地展现内心志向。联想:整首诗饱含丰富联想。从石灰开采的“千锤万凿”,联想到人生磨难;由“烈火焚烧”,联想到人面对考验的从容;借“粉骨碎身”,联想到坚守正义的无畏;以石灰留“清白”,联想到人要留存高洁。这些联想将石灰与人紧密相连,深化诗歌内涵,抒发诗人志向,极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描绘了石灰开采的形象:深山象征着自然环境的幽深与艰难,而“千锤万凿”则夸张地刻画了开采过程的辛苦。语言朴实直白,暗示了人生初期的磨砺和积累,表达出作者对艰难经历的坦然承受,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做好铺垫。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继续写石灰的遭遇:烈火焚烧代表极端考验,但“若等闲”三字透出视若无睹的从容姿态。这里通过拟人手法,将石灰比喻为一个面对危难却无所畏惧的人,强化了不畏艰难的思想,语言平实却富有深意。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进一步加深石灰的悲壮命运:粉身碎骨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浑不怕”强调了全无惧色的豪迈。形象上突出了牺牲的彻底,表达上运用强烈动作描写,深化了为理想不惜献身的执着情感,突显主题的真挚与深沉。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点明全诗主旨:清白象征纯洁正直的品格,“在人间”意味着长久流传。语言精练,情感升华为一生的追求,既是对石灰归宿的总结,也是作者自白——通过磨难留下正直名声。这结尾铿锵有力,充分表达了作者坚守道义、宁死不屈的坚定情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自始至终运用象征之法,巧妙地以物喻人,将物的特性与人的品格完美融合。表面上句句写物,实则句句关人,虽未直接提及人,人的形象却呼之欲出。其风格大气豪迈,展现出一种开阔坦荡的气势,诗句读来更是掷地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石灰吟》与《咏煤炭》都以物喻人,就作者的写作动机说,是以他所歌颂的煤炭、石灰自喻、自勉,而且他都做到了;但就作品本身说,则有普遍意义和永恒意义,任何读者都可从中获得教益、吸取力量。

现代古典文学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慎《出郊》

下一篇:明·杨继盛《言志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