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西百尺樯":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
# 西:一作南,一作前。,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汀洲云树共茫茫":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 汀洲:水中小洲。《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汉家萧鼓空流水":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
# 萧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魏国山河半夕阳":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事去千年犹恨速":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
#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愁来一日即为长":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 为:一作“知”。
"风烟并起思归望":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
# 思归:一作“思乡”。,起:一作“是”。,风烟:一作“风尘”。
"远目非春亦自伤":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 远目:远望。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怀古诗。诗人登上鹳雀楼,望着黄河岸边的云树与夕阳,想起汉魏往事,感叹时光飞逝,将历史沧桑与个人羁旅之思融入眼前景色之中。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以登高远眺的壮阔景象起笔,通过“百尺樯”的高耸之势和“共茫茫”的苍茫之感,自然引出历史沉思。
3. 分段赏析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开篇以“百尺樯”的巍峨之势起笔,勾勒出登高远眺的壮阔景象。樯橹高耸入云,仿佛要刺破苍穹,展现出诗人立足之高;“汀洲云树”的苍茫气象,则如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远方的树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苍茫景象自然引发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沉思,为全诗奠定了雄浑而深沉的基调。“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此联将眼前景物与历史典故巧妙融合。“空流水”三字极富韵味,既实写黄河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又暗含汉武帝《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的典故,让人仿佛听到千年前的箫鼓之声在历史长河中回荡;“半夕阳”的描写更是精妙,既生动刻画了落日余晖染红山河的壮美画面,又暗指魏国故地的沧桑变迁,夕阳的余晖仿佛为逝去的辉煌镀上一层金色的哀伤。“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通过“千年”与“一日”的鲜明对比,既写出历史长河的奔涌不息,又突出个人当下的愁思绵长。这种时空的强烈反差,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站在历史的高度,千年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对愁绪满怀的诗人来说,一日却漫长难捱。这种矛盾而统一的感受,使此联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尾联由怀古转入思归,将眼前风烟与羁旅愁思自然结合。风烟弥漫中,诗人的目光穿透时空,望向故乡的方向。即使不是伤春时节,诗人仍感伤不已,这种“非春亦自伤”的表述,凸显其深沉的思乡之情比季节性的伤感更为持久强烈。金圣叹评“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恰点明此联情景交融之妙,风烟不仅是眼前实景,更是诗人内心愁绪的外化。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登楼所见起兴,将壮阔景色、历史兴叹与个人羁愁自然融合,展现出雄浑深沉的意境,为历代所传诵。
# 河中府鹳雀楼二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宋沈括《梦溪笔谈》
# 此因登楼而有感也。……望风烟之色,感怀乡之思,目穷千里,不因春色而亦自悲伤矣。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赋景新切,寓感宏深。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登眺情景,口边眼边。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陈继儒
# 通身线索相通。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释》
# 声调高亮,情致缠绵,十郎固是才子。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是诗颔联用事真切有味也。读书、远游,岂两事哉!
清乔亿《大历诗略》
# 倏而魏,倏而汉,又倏而至于今,千年犹恨速,亦事之无可如何者也。欲住不可,欲归不能,欲不住不归又无所之,一日即为长,此真善于言愁者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对此茫茫,百端交集。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较之吴融《鹳雀楼》诗“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诸句,稍有诗局。然前半平适落套,后半粗率任情,去王、畅二诗,终不可以道里计。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登楼对景,更不别睹,斗地出手便先写一樯,下即急写汀洲,又急写云树,并不问此樯属何人,到何处,早已一片心魂弥梨麻罗,一递一递,竟自归去也。因言出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首四句下)?此即趁势转笔,写是日归心刻不能待也。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上一篇:唐·刘禹锡《杨枝词二首》
下一篇:唐·刘禹锡《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