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鸟栖尽":月亮升起来了,鸟儿都已归巢栖息,
"寂然坐空林":我静静地独自坐在空旷的树林中。
"是时心境闲":在这个时候,我的心境非常闲适,
# 是:此。
"可以弹素琴":正好可以弹奏那素雅的琴。
# 素琴:不加修饰的琴。
"清泠由木性":琴音的清泠是因为琴本身的木质特性,
"恬澹随人心":而心境的恬静淡泊则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
"心积和平气":心中积聚了平和的气息,
"木应正始音":这种心情也正与木琴发出的声音相应。
"响余群动息":琴音的余响消散后,周围万物都变得更加安静了,
# 息:安宁。
"曲罢秋夜深":一曲弹完,秋夜已经很深了。
"正声感元化":纯正的琴音感动了大自然的变化,
# 元化:大化,指大自热的变化。,感:感应。,正声:正始之音。
"天地清沉沉":天地之间一片清宁、深沉的景象。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在月出鸟栖的秋夜,诗人独自坐在空林之中,因心境闲适而弹奏素琴的情景。通过描写琴音的清泠与心境的恬澹,阐述了琴音与人心相互呼应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悠然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感悟。全诗自然流畅,充满了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哲理思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借琴音的清泠源于琴的材质本性,来表达人的心境恬澹是由内心决定的。以琴音和琴的特性托物,表达自己追求内心平静、恬淡的志向和情趣,使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清夜琴兴》前四句写环境。明月升起,鸟儿都已归巢栖息,四周一片寂静,诗人独自静静地坐在空旷的树林之中,气定神闲,此时正是弹琴的好时机。清幽、静谧的氛围,为下文诗人的活动和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中四句写人与琴、心与音彼此感应,相互律动的情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心境闲适悠然,觉得正适合弹奏素雅的琴。琴音的清泠是由琴的木质本性所决定的,而心境的恬澹则是由人的内心所主导。诗人借琴音与人心的关系,阐述了一种哲理,将琴的特性与人的心境相联系,富有深意。后四句写出音响的效果,琴声的效应和巨大作用。琴音的余响消散后,周围万物都仿佛更加安静了,一曲弹完,秋夜已经很深了。纯正的琴音感动了大自然的变化,天地间一片清宁深沉。这一句将琴音的影响力升华到天地之间,表达了诗人对琴音力量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感悟。
上一篇:唐·李治《谒大慈恩寺》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