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qín
xì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uè
chū
niǎo
jìn
rán
zuò
kōng
lín
shì
shí
xīn
jìng
xián
tán
qín
qīng
líng
yóu
xìng
tián
dàn
suí
rén
xīn
xīn
píng
yìng
zhèng
shǐ
yīn
xiǎng
qún
dòng
qiū
shēn
zhèng
shēng
gǎn
yuán
huà
tiān
qīng
chén
chén

译文

月亮升起来了,鸟儿都已归巢栖息,我静静地独自坐在空旷的树林中。在这个时候,我的心境非常闲适,正好可以弹奏那素雅的琴。琴音的清泠是因为琴本身的木质特性,而心境的恬静淡泊则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心中积聚了平和的气息,这种心情也正与木琴发出的声音相应。琴音的余响消散后,周围万物都变得更加安静了,一曲弹完,秋夜已经很深了。纯正的琴音感动了大自然的变化,天地之间一片清宁、深沉的景象。

逐句剖析

"月出鸟栖尽":月亮升起来了,鸟儿都已归巢栖息,

"寂然坐空林":我静静地独自坐在空旷的树林中。

"是时心境闲":在这个时候,我的心境非常闲适,

# 是:此。

"可以弹素琴":正好可以弹奏那素雅的琴。

# 素琴:不加修饰的琴。

"清泠由木性":琴音的清泠是因为琴本身的木质特性,

"恬澹随人心":而心境的恬静淡泊则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

"心积和平气":心中积聚了平和的气息,

"木应正始音":这种心情也正与木琴发出的声音相应。

"响余群动息":琴音的余响消散后,周围万物都变得更加安静了,

# 息:安宁。

"曲罢秋夜深":一曲弹完,秋夜已经很深了。

"正声感元化":纯正的琴音感动了大自然的变化,

# 元化:大化,指大自热的变化。,感:感应。,正声:正始之音。

"天地清沉沉":天地之间一片清宁、深沉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夜琴兴》是唐代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前四句写弹琴的环境,描绘了月升鸟栖、空林寂静的秋夜之景,营造出清幽氛围。中四句写人与琴、心与音的彼此感应,在此时此景中,诗人心境悠然,正适合抚琴。末四句借琴音“清泠”与心境“恬澹”的关系,阐述哲理,表达了对琴音的赞美以及对自然和谐的感悟。全诗自然流畅,将景、情、理完美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在月出鸟栖的秋夜,诗人独自坐在空林之中,因心境闲适而弹奏素琴的情景。通过描写琴音的清泠与心境的恬澹,阐述了琴音与人心相互呼应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悠然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感悟。全诗自然流畅,充满了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哲理思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借琴音的清泠源于琴的材质本性,来表达人的心境恬澹是由内心决定的。以琴音和琴的特性托物,表达自己追求内心平静、恬淡的志向和情趣,使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清夜琴兴》前四句写环境。明月升起,鸟儿都已归巢栖息,四周一片寂静,诗人独自静静地坐在空旷的树林之中,气定神闲,此时正是弹琴的好时机。清幽、静谧的氛围,为下文诗人的活动和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中四句写人与琴、心与音彼此感应,相互律动的情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心境闲适悠然,觉得正适合弹奏素雅的琴。琴音的清泠是由琴的木质本性所决定的,而心境的恬澹则是由人的内心所主导。诗人借琴音与人心的关系,阐述了一种哲理,将琴的特性与人的心境相联系,富有深意。后四句写出音响的效果,琴声的效应和巨大作用。琴音的余响消散后,周围万物都仿佛更加安静了,一曲弹完,秋夜已经很深了。纯正的琴音感动了大自然的变化,天地间一片清宁深沉。这一句将琴音的影响力升华到天地之间,表达了诗人对琴音力量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治《谒大慈恩寺》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江客》

猜你喜欢